明代青花,按时代早晚来看,装饰题材上由少到多,由简入繁。早期多云气,植物纹有牡丹、莲荷、菊、灵芝、松竹梅等,动物纹有鱼纹、水禽,碗心多以福寿字装饰,写法以草渐转正隶。小件器物上未见成群人物出现。明中期以后,题材逐渐广泛,动植物品种增加,植物纹主要有榴、瓜、萱草、秋葵、菊、莲荷、山茶、葡萄、芦苇、松竹梅、柳、蕉等,动物纹有鱼、雁、雀、龙、凤、犀牛、鹿、狮、马、鹤等。人物纹饰大量增加,婴戏图很有特色,多人物场景多见,且有山水,庭院作衬景,中期成化以后,款识的运用开始常见。明代晚期,装饰题材更为丰富,广泛。植物纹饰有牡丹、芍药、柳、蕉、松竹梅、桂、芝、兰、菊、鸡冠花、山茶、石竹、石榴、佛手、莲荷、桃、豆荚、葡萄、枯林幽篁等,人物纹饰中带有仙幻色彩,祈福降愿,或带有明确身份的人物大量出现,民间故事也大行其道,如青云直上、蟾宫折桂、高官厚禄、一路莲科、广寒秋月、魁星点斗、寒山拾得、达摩渡江、东方塑偷桃、吹箫引凤、二十四孝、八蛮进宝、八仙人物、群仙祝寿等。另外,高士图和婴戏图也是明晚期青花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动物纹饰除延续早中期的主要品种如狮、马、鹿外,小型动物大量出现,有鹰、鸬鹚、青蛙、螺蚌、猿、虾、蟹、松鼠、翠鸟、飞虫、蜻蜓、鸡、蟋蟀、蝴蝶等。
明代民窑产品的青花色泽除早期洪武一朝多较灰涩外,永宣后一般均较为稳定、深沉,其中精者明亮青蓝、微泛紫光。中期后用陡塘青,精者平衡淡雅,粗者灰暗不清,带有杂质。晚期青花精者幽者可爱,掺回青者蓝艳泛紫,粗者则青色狼籍,深浅不分。
四、清代民窑青花
清代民窑青花瓷画的轨迹与明代颇有暗合之处,清早期笔势硬挺,不论精粗,大多笔力劲润,铁划金钩,爽利流畅,早期偏晚至中期则趋于润滑圆满,唯气势稍逊,晚期则多笔力呆滞,垂暮老笔,了无生气,光绪一朝,似有回光之兆,然而转瞬而逝。清早期一般用狼毫或兼毫,线条一气呵成,然长线多有接笔,雍正以后,狼羊毫兼用,笔速放慢,晚期青花,勾勒渲染,狼羊毫兼用,分水随意,时有弥漫涣散者,粗者也有似一笔点染法为主,然而绘画者往往神不守舍,气散神飞。
总的来说,清代瓷画,顺治时期,精粗不一,粗者居多,然而气沉韵厚,主题突显,康熙至雍正,由粗放向精致秀润转化,视觉冲击逐弱,器物远观不如近玩。乾嘉以后,瓷画生气渐失,萎靡之感更盛,构图繁琐散乱,突出华饰,堆砌硬造,某些俗物几不能睹。
清代一朝瓷画题材,早期除延续明代绘画题材外,出现一批贴近生活的题材,如渔家乐、耕织图、好古图、捕鱼图等,人物故事题材十分流行,刀马人物亦盛行。吉庆图案的出现远超于明代。经常出现的植物纹饰有牡丹、芍药、西番莲、菊、松竹梅、海棠、灵芝、万年青、月季花等。动物纹有螭、龙、凤、鹤、狼、狐、天禄、虎、鹿、松鼠、兔、鸡、犬、鱼等,人物纹饰基本与山水庭院场景结合,衣饰表现清晰,厅堂建筑变为主要衬景,体现了高士生活的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梅妻鹤子,体现传统故事的西游记,三国志、水浒传、杨家将等,体现现实生活的十八学士,四妃十六子等均频频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时期特别是中期以后瓷器装饰的人物均较大。早期的山水纹样也较特色,层次分明,气韵生动,一般均配有人物、船只,与明代山水纹饰相比,显得更为完整、具体,但略显拘束。
清代中期以后,瓷画题材重复,以缠枝莲、折枝花、吉祥图为大宗,可赏可玩之处愈少。
清代青花色泽可分四期,顺治一朝幽蓝与灰蓝兼有,前者一般在细瓷上。康熙至雍正朝,瓷绘发色由粗转精,由灰转正,特别是康熙中期以后所用的翠毛蓝彩分五色,可称青花发色的极致。乾嘉之际,青花发色浓艳、沉着、有些蓝艳泛紫。道光以后,青花瓷色泽飘浮无根,正色极少。只有光绪时期细瓷青花花色尚可远观,近看则亦是无木可缘,乏善可陈。
纵观我国传统青花瓷画,可谓是源远流长,变化无穷。但细究瓷画的潮起潮落,无不是紧贴时脉。只要能深入了解历史,了解了古人的审美情趣,了解历史上社会经济的真实情况,瓷画的创作理念和轨迹也就一目了然了,民窑瓷画的重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