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馆以一个大大的“福”字开门迎客;墨西哥馆的主题采用了中国风筝;泰国馆门前盘旋着“中国龙”……走进世博园区,外国展馆中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从设计理念到外观,从名称到蕴含的意义,世界各国设计师带着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展馆中融入了典型的“中国元素”,不仅让中国游客产生亲切感,也展现出东西方携手,共同架起友谊桥梁的主题。
汉字瓷器诉情缘
“美猴王”是中国人记忆中的经典形象,在捷克馆与它不期而遇,令不少中国游客为之惊喜。在一个专门的展厅里,播放着捷克版的《西游记》,观众只要点击操作台,屏幕上就会显示出孙悟空、唐僧、魔王等30多个卡通头像。另一展厅的壁缘,排列着跟中国青花瓷很像的一种瓷器,它在捷克叫“洋葱瓷”,而青花瓷正是“洋葱瓷”的设计灵感来源。继续走,你还可以看到电子版的 《神州古诗》搜集了上百首中国古诗词,配以英文翻译和图画。据捷克馆解说人员讲,这是捷克大画家斯科纳的作品,斯科纳曾来过中国,并深深喜爱中国艺术。“《神州古诗》是中国和捷克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印证,让更多人珍视捷克与中国的文化情缘。”
奥地利也巧用“瓷元素”来暗示中奥两国的关系。奥地利馆俯视如同一把平躺着的吉他,展馆外墙选用红白双色的瓷质贴面,象征着奥地利将一座瓷质建筑带回了瓷器故乡——中国。馆标的主体图形为汉字“人”,展馆标志所投射出的阴影为奥地利国名首字母“A”。奥地利馆副总裁穆娥说,“这一设计将中国和奥地利两国的文化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外观如“大篮子”的西班牙馆也展示了对汉字之美的敬意与厚爱。这座建筑采用8524个藤条板编织而成,在制作过程中加水煮沸后,藤板产生了深浅交替的自然色泽,使展馆外墙上形成了代表自然元素的汉字,如“日”、“月”、“友”等汉字,充满诗情画意。
寻找文化共通点
新西兰馆前的镇馆之宝,是一块重达1.8吨名叫Pounamu的玉石,每个游客经过时,都会用手去触摸。新西兰馆设计总监迪恩·凯托说,中国人和新西兰土著毛利人都尊崇玉石,Pounamu标志着中新两种玉石文化的交融,凸显两国人民在文化和情感上的息息相通。
与中国息息相通的信物还有“风筝”。墨西哥馆就是一座由 “风筝”组成的奇幻世界。“风筝”一词来自纳瓦特尔语,原意为“蝴蝶”,在墨西哥,风筝代表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展馆工作人员说,“它作为中国和墨西哥两种古老文化中的共同因素,意喻未来的无限腾飞与发展,也是两国友好进程的象征和见证。”
剪纸和龙将波兰与中国“牵线搭桥”。波兰馆展馆外形抽象且不规则,表面布满镂空花纹,仿若民间剪纸。世博会波兰政府总代表斯拉沃米尔·麦曼表示,波兰馆体现了一系列中国和波兰文化的共通处,剪纸造型就是其中之一。波兰还有关于龙的故事和传说,每天早晨在波兰馆门口,将上演来自中波两国的舞龙表演。
乌拉圭馆门口有一座奶牛形状憨态可掬的拱顶雕塑,乌拉圭馆总代表罗伯托·比利亚米尔说,这是乌拉圭带给上海的一个“文化元素”。因为乌拉圭是唯一向中国出口奶牛的拉美国家。
见证物诠释友谊
远看巴基斯坦馆,古堡外观透着几分神秘,但中国游客会在这里找到久违的熟悉感。二楼中巴友谊墙展区的“金芒果”更是让游客驻足停留。1967年,时任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送了一篮子芒果给毛泽东主席,这幅珍贵的照片讲述了这段故事。
友谊的见证物还可追溯到几百年前。在葡萄牙馆展区的“第一时刻”,你可以看到世界上第一本葡汉词典、乾隆皇帝写给葡萄牙国王诺泽一世的书信,还有刻有葡萄牙船只和商人的反映17世纪广东形象的中国木柜漆盖。葡萄牙馆总代表马丁斯说,“葡萄牙有很多中国的文物,现在很多葡萄牙人还很喜欢中国的东西,尤其是茶叶。”
历史更深的回响一样可寻。日本馆 “紫蚕岛”外观就传递出这样一份信息,由蚕茧制成的丝绢可谓是中日文化之间一种“连接”的象征。不仅如此,在展区中,游客还会看到遣唐使、鉴真东渡等一系列反映日中两国源远流长交往历史的展示。
新的友谊见证也在本届世博会扎根开花。在“音乐盒子”新加坡馆顶层的空中花园,有一种兰花特别引人注目,黄绿相交的花瓣,叶脉呈平行状,花瓣边缘有紫褐色的纹路,这是新加坡公园局专门为参展上海世博会培育的新品种兰花——“新沪交响曲”石斛兰,其精致而优雅的感觉象征着新加坡和上海两座城市之美,更是新加坡和中国友好关系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