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徐国琴老师的青花牡丹
青花分水,又叫“分水皴”法。早在元代和明末的青花瓷上就可见她素雅的面容,然而直到清康熙时期,青花分水这一技法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成为康熙青花瓷的一个典型特征。
景德镇的青花料分五色,有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分水青花在操作过程中讲究用水之法,即根据画面的要求将青花料调配出多种浓淡不同的料水,分为高水、中水和低水。只有分水,才能做到疏密有致。一笔而过,于瓷坯之上呈现出深浅浓淡、变化丰富的艺术形象。既有对比,又很协调,体现出了青花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从而达到了中国水墨画 “墨分五色” 的视觉效果。你看,通过分水,一朵牡丹只用一种青料就能达到千变万化、层次丰富、水料相融的艺术效果。
纵观历史,具体说来,青花分水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平水,其色度不同,每种色块匀净平整,尽量没有水与水相接的水迹纹。这种手法多用于图案工整、细腻、精致的器皿纹样上。
二、水迹纹又称浪头水,指的是一笔水和一笔水之间相互压住一点头,重叠的部分形成深一点的水迹纹。这种手法保持了手工痕迹的随意性,民间味甚浓。
三、晕水,指根据画意,色泽深浅互变、渐然过渡。其笔肚含饱水,笔尖留一小水珠保持在坯体上,慢慢晕下去,坯体随着笔而吸收,笔尖停留的时间越长,水色越浓,这种色阶变化不大,感觉柔和匀净。
四、洗水,笔尖蘸得浓水,毛肚含淡水,迅速一划而过,色阶变化较大,画面效果流畅、痛快。如康熙时的青花、分水就多采用此手法,一笔下去,色分几种,色度变化非常之丰富。
五、点水,是用分水笔在坯胎上,分出小点,一点之中,色泽略有变化,形成衬托的视觉效果。
而今,青花分水的技法也在不断的创新。像利用甘油这样的小工具来使得分水的效果愈加润泽。另外它也吸收了如吹喷、浇洒、抖水、皱擦等多种独特的装饰手法来不断的丰富着青花分水的艺术效果。
在我们的展厅里,徐国琴老师的瓷瓶——釉下青花牡丹十分惹人之怜爱。她笔下的牡丹用的即是青花分水的技法,一笔而过,浓淡相间,牡丹花儿盛放眼前。虽是写意的笔法,却将牡丹仙子的神韵全然托出。颜色的渐变之中,花儿的姿态立体生动;青花的静雅褪去了色彩的繁华,反而更加凸显了花中之王——牡丹的高贵与典雅,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