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祈福世博平安——钱汉东古陶瓷香炉藏品展》隆重开展。展览会除展出钱汉东近20年收藏的133尊香炉精品外,还展出了他在全国各地古窑遗址考察时获得的瓷片实物,吸引了各界人士前来观赏,成为沪上“迎世博”活动的一个文化亮点。
2010年的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在我身边”,钱汉东先生的收藏展以及他的所作所为,应该说是这一主题的最好阐释!
人类对未知世界,对自己的过去和历史,有着天生的好奇心。钱汉东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探寻者,他利用业余时间奔走在祖国的大地上,行程逾20万里,自费考察了宁夏、西藏、河南、浙江、新疆、云南、内蒙古等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处古窑遗址,写成《寻访中华名窑》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已故中国古窑瓷学会会长、上博汪庆正先生在序言中指出:“将中国古代名窑遗址实地考察一遍,并用散文或报告文学的形式来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反映中国陶瓷文化,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意义确实非同寻常。”
钱汉东不是闲人,平时工作十分繁忙。他怎么有闲情去各地考察并做研究呢?面对我的困惑,钱汉东给出了答案,他说:“一个人如果本职工作不做好,去寻访什么名窑,研究什么瓷器,会被视作不务正业。只有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如虎添翼,促使自己的爱好更好地发展。而且,时间是需要自己掌控的,提高工作效率,会省出很多时间;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少应酬……也会省出很多时间。”钱汉东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无闲斋”,这是他忙碌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自己的无声激励和鞭策。青灯黄卷,潜心耕读,赏陶品瓷,钱汉东在“无闲斋”里其乐融融。
古窑遗址大部分地处偏远的山村角落,人迹罕至,寻访古窑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钱汉东说,寻访名窑是很辛苦,有时还有危险,他之所以甘愿自讨苦吃,奔波跋涉,经历风险,原因很单纯——喜欢中国古陶瓷。他说,市场上的古陶瓷真假难辨,“上当吃药”的人比比皆是,到窑址寻根溯源,亲眼看看,亲手摸摸古陶瓷片,感觉就会不一样。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他想用自己身心去感受古陶瓷,打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一路考察,大漠深处,荒城边缘,高山之麓,丛林之隙,都留下了钱汉东的足迹。现在回首漫漫考察之路,钱汉东自己都难以相信,甚至还有点后怕。他说,在西藏考察曲贡文化和卡若文化时,在狭窄的公路上遭遇两车快速相会,差点翻车丧命,司机吓得面如土色,陪同的导游更是魂飞魄散,冷静下来后,大家沉着应付,总算逃过一劫;在宁夏访沙漠边的灵武窑时,一脚踏在马路边银白色的土堆里,尘土飞扬,粉尘散落到尼龙袜子上,很快自然凝结成块,灼了一个大洞,脚面出现大片红肿,疼痛无比;在访定窑回沪途中,大雾弥漫,被困于石家庄机场近20个小时,焦虑、疲惫不堪;在新疆冒着47℃高温,访吐鲁番交河故城陶窑,汗流浃背,差点中暑;坐了近10个小时汽车赶往安徽繁昌窑考察,沿途颠簸,引发当年在淮北插队时落下的腰肌老损病,疼痛难忍……
一桩桩往事,钱汉东娓娓道来,让我看到了蕴涵其中的坚毅和执著。他告诉我,在考察途中,几乎无人相信他是上海人,上海人怎么肯吃这种苦呢?我想正是这份坚毅和执著,支撑着他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