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雕塑家的海南梦
他不辞万里,从欧洲的名流社会中走来,一头扎进海口龙塘镇文彩村的农家小院,与从事古陶瓷技艺的民间老艺人吃住在一起。他在试验,将欧洲流行的绘画和雕塑技巧与海南古陶制作技艺相结合,他的梦想是将这个地方的古陶瓷重焕光彩,把海口简朴民窑烧制出的特色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今年62岁的程连仲,是德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旅德雕塑家和收藏家,他的艺术作品在德国和瑞士等国家,常以拍卖的形式面市,成为行家和商界名流的抢手之作。
他说,在江海汇聚的海口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他的跨国艺术梦一定会实现。
如愿来琼
程连仲在德国下萨克森州首府汉诺威市居住了20年,每逢有亲友前来,他都会用汉语提到海南。因为他很早就听说海南空气好、环境好、文化底蕴深,他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来海南寻找创作环境。
去年5月,程连仲第一次来到海南,一看到这么好的阳光、一感觉这么好的空气,他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的停车场,忍不住对前来迎接的朋友连连说道:“海南才是天堂。”
去年6月,回德国不到半个月,程连仲又赶来海口,这次他专门托朋友到处打听哪儿可做陶艺场,并自己搭车到海口市郊几个村镇探访。他终于找到有“民间雕刻艺术之乡”称号的龙塘镇,他到该镇文彩村看古陶遗址,找到一位从事古陶制作的老艺人。具有截然不同艺术气质的两个人,聊了一整天。
潜心创作
程连仲从地方志中了解到,龙塘镇石雕、木雕等民间雕刻艺术,起源于陶瓷业的泥塑,而其陶瓷泥塑早在900年前就已出现。这与他看到古窑残迹后的推断基本一致,让他兴奋得好多个晚上睡不着。
今年3月12日,程连仲第三次来海口,来到文彩村的一户世代陶艺之家,见了与他有共同语言的92岁制陶老汉王辉佑,以及他69岁儿子王科干、36岁孙子王明玉,并正式入住他家。
3月24日上午,记者找到这座风景特别的小窑院时,王家三代艺人正在进行手工拉坯和晾坯挂釉,整理一院子的泥罐,而程连仲正戴着老花镜,晾晒他的西北人物和动物,12天来,他已打造了五件作品。
第一件是《风雪无阻》,造形是一头形神兼备的牦牛。程连仲说,他要以牛为志,拿出牛劲,把龙塘的古陶事业重新振兴起来。第二件是《藏娃》,象征他这项事业刚开始,但充满生机活力。第三件为《圣者》,代表此事业高尚神圣。第四、第五件作品分别是“藏女”和“藏汉”。
每件作品工艺特点鲜明。如“圣者”采用中国著名白瓷,采用名窑之地福建德化窑所用的衣纹处理手法,并结合现代艺术造型;“藏女”吸收了埃及木乃伊制作手法和俄罗斯套娃形式风格;“藏汉”用现代国画泼墨大写意手法,表现其粗犷、有力、厚重及西北人的刚健;“牦牛”和“藏娃”则都用现代雕塑技巧铸造塑形,使之具有厚重感、体量感。
“每件作品我都下了功夫,创作手法不是凭空而来,都是有渊源的。”程连仲说。
筹备展览
程连仲说,这只是他来海南从事其内心庞大工程的一个开始,将来还要与这老艺人深度合作,如在他们生产的罐、坛下围加上浮雕,使器皿和雕塑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新一代产品,让他们用祖辈一直传承的手工技术制作出来的古陶,开新花添活力,使其民用产品转化为附加值较高的艺术品。
让他高兴的是,在这民间老艺人所建的窑场,可烧达1200度的高温陶,可发掘的潜力大,也非常有前景,同时也佩服老艺人在两家集体陶艺厂先后破产倒毙后自己出来单干的精神。
他忧虑的是,作为个体的老艺人们所生产的都是香炉、腌菜罐、小油罐、酒缸、菜坛等日用品,都是销往农村,价格极其便宜,这些物品终将被流水线生产的不锈钢、铝制品所代替,也就预示着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所以他要倾力给予挽救的办法。
“我下一步的实验,就是将他们现有所能生产的产品,通过改造,以我掌握的现代设计理念与他们的原始生产方式相结合,生产出艺术陶、美陶,供应高档酒店、别墅和高端消费人群。为这里的古陶寻找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也让它们有望走进国际市场。”程连仲说,他在这儿做第一件作品时,在欧洲筹备展览的事其实已经开始了。
程连仲的下一个主打系列作品是黎苗风情,会制作黎家少女、鹿回头的传说等。海南现代青年、冼太夫人等都已列入他的创作计划。第一批他将创作20件作品,在该窑烧好,并进行二级制作转化为铜雕,再运往德国,“因为他们在等着我展览呢,一听说我在这里开始出作品,他们都不停地打电话催,还可能在瑞士联展。”程连仲笑着说,已向他预约的有两个国家三个展区,另有两家机构在等着他拿新作去拍卖。他在欧洲的作品大多是通过拍卖在市场上红火,他估计这些跨国之作会更火。
程连仲说,除了黎苗风情、椰风海韵、海南历史人物等系列作品,他还将收集树皮衣、黎锦等实物。估计近一两年内当作品达到一二百件后,将在德国举办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交流艺术展,把海口龙塘古陶推向国际市场,使海南地方特色文化艺术逐步走向世界。
“我这样想的,也在扎实地做,我有相当多的国际资源,所以有把握一定能做成。”程连仲充满信心地说。
愿做公益
程连仲说,据他初步了解,海南岛不缺文化,但缺文化艺术最直接的表现象征———雕塑。三亚在天涯海角有些群雕,但比较简单,有一些历史人物雕,也很普通。海口更缺少优秀的雕塑,没有城市主题雕塑,五公祠内五位历史名人的石雕陈列院中,其影响力、宣传力和艺术感染力等都被禁锢在院子里。
在文化艺术较发达的国家和城市,如罗马、意大利、奥地利的维也纳、法国的巴黎,其历史传统和现代雕塑都非常发达,本市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文学、艺术、政治等方面的著名人物,都有雕塑形象作纪念,起到非常大的文化宣传作用。“在欧洲,不少外来人感叹,街头雕塑比人还多。”程连仲说。
程连仲认为,没有城雕,城市就没有灵魂。在海口街头可竖人物雕塑的,除了“五公”,像宋庆龄、黄道婆、冼太夫人、苏东坡、海瑞等均可。在海口湾,可设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型城市雕塑,选择题材既要有地方特色、又要包涵广东等南方沿海省份特点,符合中国民族风格又具国际视野,会让这座滨海城市更生动、更显活力。
一直乐于做公益事业的程连仲表示,海口如有此方面需求,他非常愿意帮忙设计制造城雕,算是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做份贡献。如果自身力量不足,他会邀请在国内业界颇具名气的挛生哥哥程连昆一起联手。
作为安徽工业学院教授、国务院津贴专家的程连昆,堪称雕塑界权威,上海世博会世博大道上,六件主雕塑全部采用他的作品,并由他日前亲手完成。兄弟俩在国内齐名,在1990年程连仲出国前一天,兄弟俩联手创作的大理石雕塑《村娃》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名扬欧洲
程连仲是安徽阜阳人,1948年10月16日出生,是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艺术大学)雕塑系毕业生。未到美院之前,他于1972年进了与宜兴齐名的中国古代名窑之一的安徽界首陶瓷厂。他开创了厂里的雕塑陶艺,得到当时轻工部的表彰,并拨出30万元专款用于厂里发展此项工艺事业。该厂生产的雕塑陶艺产品现已出口到14个国家。
1984年,安徽和县的许海峰在奥运会上获得第一块金牌,官方找到作为安徽美协会员的程连仲为许海峰做雕像。许海峰就在射击靶台前做了他一个月的模特,他用两麻袋许海峰射击训练留下的弹壳为材料,为许海峰铸作了半身青铜胸像。共制成三件作品,除了厂家和许海峰自己各留一件,还有一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至今。
程连仲出国缘自一个偶然的机会。1990年,身为著名雕塑家的德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劳运豪森来到黄山,称要拜访一位青年雕塑家交流学习,安徽省美协安排的对象就是程连仲。当劳运豪森一行到程连仲家看到一屋子充满个性的大小雕塑时,惊喜地称程连仲为天才,并通过翻译问他愿不愿去欧洲发展。
结果,程连仲就以“交换生”名义,于当年去德国留学,在不伦瑞克大学艺术系,不用他去学习,就让他自己搞雕塑。一年内,他办了六个画展,还给系主任、校长做了雕塑头像,又被引见请去为汉诺威市市长做了雕塑头像。因作品让众人折服,市长称,为该国该市公共事业作出贡献的艺术家、体育家等特殊人物均可永久居住。程连仲由此成为当年中国获得德国永久居留权的4个人之一,他的声誉渐渐传到其他州市和国家。
更大梦想
一晃20年过去了,程连仲回首起来,感慨颇多。他说,这么多年来,他和国内相关艺术行业脱节,他想在老年的时候在国内干一件实事。他推广海口龙塘古老陶艺的想法一经道出,在欧洲几个国家就有老板打来电话,称要给其举办国际作品展,越快越好。
第二次来海口时,他已通过朋友在海甸岛购买了房子,虽然孩子尚在德国,老家仍在合肥,他已作出决定在海口定居度过晚年。
程连仲说,他更大的心愿和梦想,不仅仅是传承、带动和传播这一特色文化遗产,他还想投资创办一所带公益性质的工艺美术学校。他认为一个人的推广力度毕竟有限,虽然他在德国很有名气,但要将海口龙塘这几乎行将消失的传统工艺品,一下子推广到艺术氛围非常浓郁的欧洲国际市场,毕竟还需要更大的平台和更稳定的生产基地,所以他特别想建学校带学生,将绘画、雕塑、收藏和展览等知识融为一体,力将地方古老传统的手工艺品与国际前沿需求完美接轨。
“有了学校,还可以每年组织一批批的欧洲艺术家和社会名流过来,进行交流和投资,带动海口地方文化艺术方面的相关产业。”程连仲说,他目前是安下心来创作,一件一件地完成计划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