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禄麒在展示他制作的牙舟陶瓷作品
牙舟陶瓷作品《双耳花瓶》
牙舟陶瓷作品《手工花瓶》
人物介绍:
张禄麒,男,汉族。1970年生,贵州省牙舟陶器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80年随父张福高学习陶艺制作,1992年4月进入贵州省轻工科研所学习陶艺造型设计,1994年在陶瓷企业从事陶瓷造型设计烧制等工作。2006年6月至今,一直从事陶艺制作设计。现任平塘县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厂长,牙舟陶瓷商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陶瓷分会会员,高级工艺师。
600年历史成就牙舟陶
牙舟陶器产于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相传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平塘县志记载:牙舟陶始于明朝洪武年间,由于牙舟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和独特的制釉原料,加上布依族丰厚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牙舟陶技艺。
到了清朝末期,牙舟陶已具相当规模,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民国时期进入鼎盛期,产品靠人背马驮大量销往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并有传教士将牙舟陶带到欧洲。这时候,小小的牙舟镇,就有100多家制陶的小作坊。
作为我国十大名陶之一的牙舟陶,造型古朴敦厚、光泽莹润。早在100多年前,牙舟精美小型的陶器如玩具、烟斗、祭器等已远销东南亚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平塘县成立了“牙舟陶器生产合作社”,将制陶业全部集中于牙舟镇内,牙舟陶这一古老工艺获得了新生和发展。1959年10月,贵州向北京赠送牙舟陶礼品花瓶、茶碗等10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牙舟陶器多次作为贵州陶瓷工艺的代表作品,被选送参加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的“全国工艺美展”及“全国陶瓷展览”。
1974年到1984年间,牙舟陶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以展出、订购等形式与美、英、法、加、澳、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交往。许多精美之作在日本、朝鲜、丹麦、芬兰等国际展览会上亮相,并远销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牙舟陶“鸡纹双耳罐”获得金质奖章。
在近、现代史上,牙舟陶器以造型古朴敦厚著称,工艺精湛,造型形象逼真生动,千姿百态,神韵别致,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已被列入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牙舟陶器的烧制技艺”入选“传统手工技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美术馆民间部已经先后收藏了100多件牙舟陶作品。
妙手传承陶瓷技艺
认识张禄麒,是在6月12日省博物馆举行的2010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现场。早就听说张禄麒在陶瓷界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人物,但真正见识他的陶瓷之美,则是在活动当天展示的古色古香、精美绝伦的瓷器作品。那娴熟的功底和高雅意境的构图而形成的艺术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张禄麒出生在一个陶艺世家,祖祖辈辈都是当地制作陶瓷的艺人。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小小年纪就随父亲学习配制传统颜色釉和青花绘制技艺。9岁时他已基本掌握从练泥、拉坯、上釉、晒干至上窑烧等一整套工艺。张禄麒幼小的心灵里从此播下了一颗“牙舟陶瓷梦”的种子。
深得父亲真传的张禄麒,2006年投资8万元创办了“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传承牙舟陶瓷工艺。陶器仍然保持着原始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风格以古朴敦厚著称。作品以大自然花鸟古木作素材,题材有浓烈的本土气息,追求新颖与自然完美结合。张禄麒告诉记者,制陶是一项复杂的活计,它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各色互相配合,形成多种光泽莹润的色调,在烧制中,表面釉层自然裂变,形成各种和谐的裂纹,犹如蜡染、刺绣中的美丽图画,带有独特的民族地方特色。
“拉坯”是将陶泥铸型的一道很关键的工序,要做到心、眼、手三者合而为一,没有深厚的功夫是做不到的。先用一个木制的转盘,在脚力的推动下旋转起来,将陶泥放置于转盘上,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按住陶泥,在手指的控制下,泥堆逐渐升高,中间形成一个空间,随着转盘速度的放慢,一个呈花瓶状的陶坯就完成了,整个过程仅需几分钟。
经过多年摸索,张禄麒的牙舟陶厂已经初具规模,现在市场前景好,许多中外客商慕名前来购买陶瓷品。正是因为有了牙舟陶,让许多人知道了贵州、知道了黔南、知道了平塘。
在张禄麒的陶瓷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存在,看到了憧憬美好、乐观抒情的胸怀。如今,张禄麒的艺术追求己硕果满枝头,牙舟陶已成为独具一格的贵州陶艺。但艺海无涯,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凭着他的勤奋和悟性,一定会塑造出更加美妙的瓷画意境,一定能捧出更多、更好的陶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