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器赝品泛滥、真伪难辨的今天,收藏瓷片别有一番风景。眼下“瓷片族”大体可分为3类:一是以收藏瓷片釉色取胜,这类藏家专收一些高古名釉瓷片,如越、汝、官、钧、定窑瓷片,以及龙泉、耀州窑瓷片等;二是收藏明清民间青花绘画瓷片为主,据说南京有一大批这类“瓷片族”;三是“御瓷片族”,北京、南昌的一批瓷片藏家专门集藏景德镇御窑瓷片,上至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下至清代官窑残瓷片,尤其重视有官窑底款的瓷片。
瓷片是鉴赏、研习古瓷的辅助之物,亦属于“标本学”范畴。全国收藏瓷片比较有规模的大致有3个地区:北京、南京、景德镇。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广宁先生建议新手可以买一些瓷片标本来观摩学习。
他介绍说,衡量瓷片的价值主要从瓷片的窑口、品种、品相、纹饰、款识等方面综合确定。
窑口,就是古代烧窑的地方。中国古代生产瓷器的窑址很多,在历史上真正著名的窑址却只有几十座。我们今天评估古代瓷片的价值,首先应该遵循名窑瓷片优于一般窑口瓷片的原则。
品种,就是按照瓷器制作方式取的名称。历史上的名窑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在烧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如越窑秘色、宣德青花、成化斗彩、万历五彩、雍正珐琅彩等。
品相,就是瓷片的外观。首先瓷片胎釉保存要好,不能磨损、土沁或者被火烧过。单色釉的釉色要纯正,青花发色应清晰地呈现出本朝青花发色特征,釉上彩料保存要尽量完好,不能大面积剥落。另外,瓷片应占原器比例尽量多,至少要带底足。
纹饰,就是瓷器上的图案。纹饰以人物图案为最好,山水次之,花鸟再次之。历朝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纹饰更为珍贵,如永乐、宣德朝官窑人物,万历婴戏纹等。
最后是款识。在瓷器的底部或其他部位,往往有表明年代、窑名、人名、堂名,或者表示赞颂、祝愿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器底或器里有某种识别性的图案,这些统称为款识。有准确纪年铭文者价值高于有一般铭文者;有官窑年号的作品价值高于民窑年号作品;有本款者价值高于有寄托款者。
通过瓷片学习瓷器鉴定
瓷器学习主要是看其胎、釉、彩、纹饰、工艺、款识等等。每种瓷器对其学习的重点是不同的,但各种瓷器的鉴定又有其相通性。由瓷片学习可以延伸到对瓷器的探索。
胎:未涂釉的瓷骨称为胎,因为地域的不同,每个地区拉坯所用的瓷土都不一样,受当时工艺所限,瓷器的胎质自然形成了一个由粗到细的演变过程。以景德镇窑为例,清代以前的胎质干涩,有空隙,胎色不十分洁白;清代早期胎质坚硬,泛油光,俗称糯米胎。
釉:釉是附着在瓷胎上的一层玻璃质的物质。釉分很多种,按烧成温度可分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同一窑口不同的时期配釉工艺也会有变化,以景德镇窑为例,明成化时期作品以釉的肥美著称,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用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
彩:彩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釉上彩在釉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900℃二次烧成,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上绘制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等。每个时期由于所用彩料的不同,颜色会呈现出每个时代的特征。以明清景德镇窑为例,明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由于采用含低锰高铁的进口料“苏麻离青”,一定条件下可烧制出宝石蓝的色泽。
纹饰:瓷器的纹饰与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明清景德镇窑为例,明永乐、宣德时期官窑的青花瓷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一笔点画而成。嘉靖时期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纹饰已趋繁缛,画面缺乏层次。
工艺:不同时期器物的制作方法都有区别。以明清景德镇窑为例,明弘治时期瓷器由于胚质较软,且底薄,盘子多有塌底现象。
款识:各代款识千差万别。明成化时期景德镇官窑款特点是字体深沉,无漂浮感,笔法苍劲有力,故有“成化款肥”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