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为明
走进吴为明的“无为斋”,简直是进入了陶艺的世界——墙上,挂着他的瓷版画;架上,摆满了他的陶艺作品;工作台和地上,放着许许多多半成品、泥巴以及用于制作陶艺的工具。这就是吴为明创作的“艺术天地”。
“无为斋”是著名书画家赵成民为吴为明的工作室起的名字,牌匾为我市木雕艺术大师李得浓所刻。数十载来吴为明默默耕耘,却在无意间成为一代国家级大师,或许这正合“无为而无所不为”之意。
2003年,吴为明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而这也是他在陶瓷领域奋斗了数十年而获得的至高荣誉。翌年年初,他又被广东省陶协聘为省级陶瓷艺术大师评委。而在此之前,吴为明还是我是中国瓷都陈列馆顾问、枫溪区陶瓷专家顾问组组长,工作相当繁忙。但平时回到家里,吴为明有空就醉心于陶艺。用他所熟悉的人的话说,他是一个闲不下的人。”
吴为明跟陶瓷结缘是从1960年开始的,那年他到广州美术学院青年艺人班学习,后又插入本科四年级专攻花鸟画。在这期间,他以惊人的进步,受到了老师们的赞赏和器重。学习结束时,他的老师、著名艺术家黎雄才、卢振寰两位教授合作了一幅画送给吴为明,何磊教授也画了一幅水中草鱼图送给这位工人学生。这令吴为明很受感动,他觉到这些礼物的份量特别重,因为它寄托着教授们对他的殷切期望。
结业后,他从美术学院回到家乡枫溪,继续从事他的陶瓷彩绘工作。直到有一天,单位领导通知他,准备调他去搞日用陶瓷设计。这下,吴为明犯难了,从彩绘到日用陶瓷设计,这中间的差别甚大。然而,吴为明早就不满于本地区的日用瓷工人只会做单件不会做成套,缺乏创新能力。当他接到通知的这一,他也不断地反问自己:难道我们潮州就不能设计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成套日用瓷吗?想到这里,他决定迎难而上,接受新的挑战。
为丰富自己的设计素材,他开始了游历写生,寻找创作的源泉。他登上了黄山,领略黄山的壮丽气派。那雨霁云横,雾散日出的无穷变化,使他感到造化之力。他又来往故宫博物馆,一头扎进这个珍藏历代陶瓷的宝库。一连月余,不断参观,天天临摹,将这些创作的素材都汲收进他的脑子里。
游历回来之后,吴为明开始闭门创作。一连几年月,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趴在设计案上,认真设计餐具造型。他博采众长,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把西洋技法融汇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他还特别注重从具有传统民间艺术的潮州抽纱、刺绣、木雕、剪纸等工艺美术中吸收营养,打破陈规,大胆创新。
一件件新作品在吴为明的手中诞生了。在这些作品中,他从敦煌壁画的装饰上得到启示,将孔雀开屏之自然美大胆变化到图案型的艺术美,创作了飞燕牌64头釉下彩“雀屏西餐具”。这套“雀屏西餐具”,既有潮州工艺品清新雅致的风格,又有中国唐代敦煌壁画图案的传统艺术。造型设计上,采用束腰向口而显得挺拔俊秀,匀称大方;线条明朗流畅而富有曲线美;整个器型结构紧凑,给人以舒适优雅的艺术享受。凭着这套“雀屏西餐具”,吴为明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全国一等奖。
时隔两年,吴为明的另一套优秀作品——45头“忍冬花餐具”又获得第二个全国一等奖。
从此,吴为明名声渐响,成了海内外知名的日用陶瓷设计专家。
随后的几十年,吴为明根据国外家庭、旅馆、茶楼、酒店、咖啡馆的需要,设计了许多餐具、酒具、咖啡具、茶具,并成批生产出口。他还为国内许多宾馆设计各种用具配套,他的作品在10多个国家展出,为他赢得更加显赫的声誉。
近几年来,吴为明又在陶瓷新材料彩绘、刻瓷和陶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新的成绩。他的陶艺作品《爱》参加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暨精品展获得大奖;陶艺作品《永恒》入选北京首届国际陶艺研讨会并成为《中国陶瓷》的封面,同时还被中央电视台作为拍摄潮州陶瓷专题片的开篇和结尾镜头。
作为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吴为明在陶瓷界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在汕头地区第一个成功设计试制了日用瓷釉下贴花纸制作工艺,原来的手工操作改用贴花纸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带动了一批花纸厂的创办,为振兴枫溪陶瓷事业作出了贡献。
从1982年起,吴为明被省陶校聘为客座讲师、高级工艺师,主讲“陶瓷造型设计”和“陶瓷花纸设计”等课程。他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学生学习陶艺,扶掖后进不遗余力,显示出大度的胸怀和大家的风度,为陶瓷界所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