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泥屋陶艺室”主人吴维潮
白里透红的脸庞,宜嗔宜喜的双眸,似有似无的黛眉,衣侧裙角之间,或数点青花点染,或几只彩蝶翩翩,几笔勾勒看似随意,一丝清隽扑面而来……你不是在欣赏一幅意境悠远的国画,也不是在端详一位神态婉约的女子,而是在观看着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青花瓷塑。而这些瓷塑,正是出自今天我们要去拜访的这位“泥屋陶艺室”主人的双手。
走进位于闹市之畔的吴维潮的“泥屋陶艺室”,我再一次见到了这位曾多次谋面却从未交谈过的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一头长发,一抹黑须,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这就是我每次见到吴维潮的样子,总是显得那么地写意,那么地洒脱。
交谈从“攀亲戚”开始——
“吴老师,你是‘维’字辈的吧?”
“是啊,你也是枫溪人吗?”
“不,我是凤塘人,但我们这一宗是从枫溪过去的,按照辈序,我是‘作’字辈的,所以论起来我应该称你为叔叔。”
于是,吴维潮爽朗地笑了起来,话闸子也就这样拉开了。
恩师为他打开通向艺术的大门
1956年底,吴维潮出生了,出生在我国主要的陶瓷产地——当时被誉为“南国瓷乡”的枫溪一个普通的家庭中,父母都是陶艺工人,这使得吴维潮从小就与瓷泥结下了不解之缘。
16年后,吴维潮初中毕业,进入当时的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工作,当一名普通的工人。两年后,他获得机会到广州美术学院进修,人生也由此改变。因为,在广州美术学院,他碰到了艺术生涯最重要的几个人中的一人——他的恩师胡博教授。
有这样一件事让吴维潮记忆犹新:在广州美术学院读书时,有一次班里组织去四川写生,在古老而神秘的大足石窟前,远处青烟袅袅,眼前佛像巍巍,在这样的环境中,吴维潮不知不觉就走到一尊千手观音的塑像前,默默地端详,静静地思索。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胡博教授来到了他的身边,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你看那袅袅青烟,巍巍佛像,心中可有感想?”
“观音慈祥,胸怀博大,在她面前人显得多么渺小,我觉得她在提醒我们要有谦逊之心。而这青烟,却让我想起了飞天仙女那婀娜的舞姿,随风而起,随风而息,变化万千。”
“孺子可教。”胡博教授不禁颌首而笑。
在胡教授的言传身教之下,吴维潮开启了思想的另一片天地,也打开了通向艺术大道的第一扇门。
一转眼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吴维潮即将结束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学业。在准备毕业作品时,吴维潮告诉恩师,他想创作苏武这个历史人物。胡博教授于是对他说:“苏武这个题材被人做了很多,佛山石湾有一位大师做出的苏武塑像堪称经典。你如果真的要选择创作这个题材,就得做出自己的个性,争取超越前人。否则,你就不要做了。”
恩师的话让吴维潮性格中不服输的一面完全被激发出来了,回到家乡潮州后,他翻阅了大量书籍,对有关苏武的描述都仔仔细细地认真研究。最后,他创作出一尊正在雪地牧羊的苏武造型来,用纹片釉营造出了大雪纷飞的效果,雪中的苏武身披破毡,手握旌节,刻满岁月沧桑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无比坚定的信念,这信念仿佛能穿越千年的时空,令观者心灵为之震撼。最终,吴维潮的这件毕业作品为他赢得了优秀的学分。
总想把作品做得最好
在吴维潮的艺术生涯中,另一个对他影响巨大的人是他的另一位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潮州著名瓷塑家陈钟鸣。
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东方之子”的陈钟鸣老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据说他的收徒条件很高,既不能太油滑,也不能太老实。“油滑是指工作态度,老实是指创新精神。老师是希望他的学习既能踏踏实实地工作,又能敢于超越敢于创新,不要墨守成规。”吴维潮解释说。
陈钟鸣的处世哲学,深深地影响着吴维潮,“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也从此成为他的座右铭。无论在艺术生涯中遭遇到什么波折,他自始至终都坚持这样的一种态度。
在吴维潮的代表作中,有一件名为《梦蝶》的瓷塑,这是一件历经多次失败的作品。在这件作品第一次出窑后,吴维潮觉得不满意,于是重新制作。在后来的一次制作过程中,他不小心把蜡锅引燃了,情急之下他拿起一块布就往锅上盖去,不料火势太猛,把他的一边手臂的大部分皮肤给烧伤了。“搞艺术就是这样,总想把作品做得最好。”谈起这件事时,吴维潮的语气显得非常平常。
说吴维潮做事认真,这缘于他对完美效果的追求。在他的陈列室中,有四块碎瓷片,瓷片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2003年,他接到要为省人大常委会制作四个陈放在会议厅的巨型青釉大花瓶。做事认真的他,接到任务后立刻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创作中去。没料到装窑那天,正当他全神贯注为花瓶施釉时,“呼隆”连声巨响,四只庞然大物轰然倒塌,4个月的心血一瞬间化为漫天粉尘。“其实这都怪我,为了把作品做得更完美,我就想着给花瓶多喷几层釉,结果超出了坯体的承受能力。”吴维潮说当时的心情,只能用悲苦两字来形容。虽然后来他还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为了记住这次教训,他捡回4块碎片并送入窑炉锻烧,就是要留给自己一个失败的纪念。
艺术创新永远都没有止境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艺术不息的追求。在从艺的30多年中,吴维潮始终保持这样的观点。
吴维潮所从事的瓷塑工作,并不是一门很少人涉足的行当,相反国内外都有许多大师在从事瓷塑创作。因此,怎样才能在强手如林的这一领域有所成就,吴维潮的答案正是创新。
博览群书,走遍天下,寻访名师,背着简单的行囊,吴维潮出发了,为了寻找创作的灵感,他踏上了艺术探索之路,。
在一个静谧的夜晚,吴维潮梦到了水墨国画,梦到了宋词元曲,一种叫做写意的情韵,在他的脑中不断萦绕挥之不去。这次梦中的启示,似是暮鼓晨钟,又似醍醐灌顶,使他蓦然醒觉——塑瓷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
于是,一个个婉约温润的江南女子的青花瓷塑在他的手中诞生了。从此之后,他的创作灵感一发不可收拾,把中国古典艺术,把源自心灵深处的独特感受,变成那一只只造型独特、融合着窑火神韵的艺术作品。
尝试以青花瓷清纯、淡雅、不俗的色彩作为瓷塑的装饰,变传统的“五彩”为单色,化繁复为简约,这正是吴维潮对传统瓷塑的创新和突破,他的人物塑造多以速写手法成形,略以青花蓝色点染,乍看似是随意,细看便能领略到作者在追求的一种简约、纯朴的美学价值。
看,那“苏武”造型简练,身披霜雪,傲然而立,威凛不屈震撼人心;“花妹仔”神情羞涩,欲语还休,江南情韵恍若梦忆;“梦蝶”中的女子,犹似春睡海棠,更如甜梦飞天,风姿绰约一见难忘……一块块原来没有生命的泥巴,在吴维潮手中被赋予了灵魂。
在从艺的35年间,吴维潮的新品层出不穷,代表作《八仙过海》、《晨妆》、《金秋时节》、《义重如山》、《花妹仔》、《月色朦胧》、《对影成三人》等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国际陶艺大赛奖、全国陶瓷评比的金奖、银奖、优秀奖,获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和省工艺美术展金、银奖等。他所设计创作的瓷塑《花妹》、《花儿》、《月色朦胧》等作为枫溪陶瓷研究所的名牌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收藏,其中《花妹》还被广东作协访问东欧时作为礼品送给欧洲的文艺团体,而由他监制的《双象通花瓶》更是成为潮州与曼谷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的象征。他的作品,被香港收藏界誉为“今日的工艺品,明天的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