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晓瞳:
1963年1月出生于禹州一钧瓷世家。
1979年毕业于神垕镇陶瓷职业高中。14岁时即随父亲晋佩章学习炉钧烧制技艺,17岁进入禹县钧瓷一厂学习烧钧窑技艺,21岁时参加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陶瓷造型设计培训,后进入禹县钧瓷二厂实验室,追随邢国政、温大木、温国立学习钧瓷造型与雕塑技术。
1989年冬,随父亲晋佩章创办刘山窑艺研究室,先后出任造型设计师、生产工艺员、生产工艺师等职。
1990年晋晓瞳设计的《大葵花炉》问世,该作品大气磅礴,曾在亚运会期间于北京展出,并曾在多种钧瓷书刊上刊载发表。
1996年与1998年晋晓瞳有30余件作品分别入选“香港国际钧瓷珍品展”和“大阪国际钧瓷珍品展”。此后,晋晓瞳所作的《直口铭文洗》一件,曾赴纽约参加“东西方艺术家交流展”。
2001年—2003年,应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杨彤环所长之约,为山东博物馆复制陶瓷类文物72种,涉及远古陶器、原始瓷器、三彩、汉绿以及秦汉唐宋等诸多瓷种。2001年起晋晓瞳开始独立运作晋家钧窑,出任总经理,走上钧瓷创作研发与工艺研究工作之路。
2003年4月正式创建晋家钧窑工作室。
2003年11月被评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
2004年12月率先完成钧瓷倒焰窑柴烧工艺实验,此举使得失传了700多年的钧瓷柴烧工艺得以成功地恢复,并受到了中国民协陶瓷艺术委员会的嘉奖。
2005年初,被授予“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2006年荣获“河南省杰出手工艺奖章”和“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同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陶瓷艺术大师”。
2007年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同年,当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
2008年晋晓瞳手工拉坯成型的《牵牛花瓶》荣获香港国际陶瓷大赛金奖并被英国国家珍宝博物馆收藏。同年,当选香港国际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香港国际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梦想做陶工作为晋家钧窑的技艺传承人,晋晓瞳14岁起即追随父亲学习钧瓷小炉烧制技艺,1980年到禹县钧瓷美术厂后,又师从文付章从事钧瓷烧制工作。1984年参加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开办的河南省陶瓷造型设计培训班。此后,得恩师徐国帧力荐进入禹县钧瓷二厂实验室任设计员,追随邢国政、温大木、温国立等名师,从事钧瓷造型的雕刻与设计工作。1989年冬,随父亲晋佩章创办刘山窑艺研究室,出任造型设计师并任生产工艺员、工艺师等职。1992年至1998年,晋晓瞳的作品曾先后在香港、大阪及纽约的博物馆参加展出。2001年起晋晓瞳独立运作晋家钧窑,出任总经理,走上钧瓷创作研发与工艺研究工作之路。多年的学习与探索,从摸索起步到发展逐渐成熟,虽然困难、挫折甚至磨难接连不断,但是他靠着永不言弃的执着精神走了过来。正是那种一往无前的执着精神,让晋晓瞳打下了坚实的实践与理论基础,成长为一名技艺卓越、发展全面的钧瓷艺术家。
晋晓瞳的钧瓷作品是窑变釉彩和陶瓷器型完美结合的产物,以五彩斑斓的釉色、蕴润雅致的特色著称于世。作为秉承钧瓷艺术、土生土长的钧瓷传人,为担负起当代钧瓷发展的重任,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使古老的钧瓷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晋晓瞳的作品釉层丰厚,在钧瓷窑炉内高温与还原气氛的特殊作用下,具有一定流动性的丰厚釉层在陶瓷器物的表面熔融流动,窑变成各式各样的纹路。这种纹路与钧釉釉色在还原气氛中生成各种交相辉映的美妙色彩,所形成的一幅幅变幻万千、浑然天成的神异画面,犹如鬼斧神工,令人拍案称奇、叹为观止。晋晓瞳作为钧瓷之乡富有影响力的钧瓷艺术家,在30多年的学习与探索实践中,继承并吸取了传统钧瓷文化艺术的精华,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和发展。
1980年晋晓瞳进入禹县钧瓷美术厂,师从文付章,学习窑变钧瓷的烧制技艺。随着钧瓷二厂招工,他进厂做了一名徒工。次年,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在神垕举办河南省陶瓷设计培训班,晋晓瞳有幸入选。培训班结业时,晋晓瞳创作的梁山泊108将人物头像,深得徐国帧的赞赏,经过徐国帧大力推荐,他进入当时的钧瓷二厂设计室从事钧瓷产品的设计工作。在晋晓瞳看来,如果没有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后来从事钧瓷艺术创作也就无从谈起。每每提起此事,晋晓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师恩深重。
晋晓瞳在钧瓷二厂设计室担任设计员的最后一年里,受到新兴的现代陶艺风潮影响,他怀着强烈的创作冲动,利用泥片镶接的方式,在一年内,潜心创作新型钧艺作品40余件。随着当时的钧瓷一、二厂相继倒闭,晋晓瞳的家人都下岗失业,全家失去了工资收入。在如此拮据的生活条件下,晋晓瞳同父亲、家人共同度过了一段极为艰苦的日子。这时的晋晓瞳一边在父亲身边学习,一边帮助父亲做一些辅助性的研究工作。在晋老先生的培养下,晋晓瞳从陶瓷材料入手,镂剔刻花、拉坯成型、雕塑造型,逐渐深入到钧瓷坯釉配方的工艺研究中,13年的技艺磨砺,使他渐渐地成了钧瓷行业内技艺全面的行家里手。
名师出高徒说到钧瓷,说到晋晓瞳,就不能不说说他的父亲———已故著名钧瓷艺人晋佩章。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艺术发展到今天,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在不断创新。民间有谚语:“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真正了解钧瓷、喜爱钧瓷的人们,如果能够收藏到几件晋佩章的钧瓷作品,那可是梦寐以求、值得夸耀的美事。
晋家钧窑坐落于中国钧瓷艺术的故乡———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其前身是被世人誉为钧瓷泰斗的晋佩章创立的刘山窑艺实验室。神垕镇三面环山有烧制钧瓷的肥源沃土,自唐、宋以来历经千年,即在此取土造瓷,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
晋佩章1962年开始着手钧瓷艺术研究,风里来,雨里去,四方寻找,遍访了古代钧窑遗址,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钧瓷资料,有的可以称为世间钧瓷资料绝品。在他的家里,从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出产的钧瓷标本一应俱全,全国各地钧窑遗址,特别是河南省禹州市160多个窑址上的标本更是完整无缺。
岁岁年年,花开花落,晋佩章埋头于这些古旧钧瓷资料之间,千百遍地烧制各种钧瓷以求研究新的成果。他经过反复考查论证,把钧瓷始于唐代的历史向前推了200多年。晋老先生一生窑火相伴,无私奉献,不计名利,精心创作,为后世留下了绝代的当代钧瓷珍宝。由他独立撰写的《钧窑史话》一书填补了我国钧窑历史的空白。他的研究成果更是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这位沉醉于“一把泥的活儿”的老人,是清华大学、浙江美院等大专院校的研究生指导老师。晋老先生还是截至目前钧瓷界惟一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晋佩章对钧瓷艺术的至爱缘于他对钧瓷艺术的理解。继承卢广东老艺人的技艺精髓,团结了一大批青年艺人,开创了“卢钧”的研究,成为钧瓷薪火的传承者,他创立了钧瓷大家庭共同发展的和谐理念,奠定了当代钧瓷艺术振兴的基础,成为钧瓷薪火的守望者。与此同时,他同大专院校联合,从型、釉、材质、工艺等方面为钧瓷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新鲜动力,开创了“科技兴钧”的理念,成为了新时代开拓发展钧瓷的领军人物。
在晋老先生的影响下,全家人都在从事这项一把泥的艺术活儿。埋首做事、沉默少言的晋晓瞳如今已是钧瓷业知名的行家里手。从那一件件精美的钧瓷艺术品中不难看出,钧瓷在这家人心中的艺术魅力。晋晓瞳在钧瓷艺术研究的道路上,追随其父近30年。历经了从徒工、艺工、技师、艺师到当代钧瓷艺术名家的成长历程。父亲淡于功利、严以律己的为人原则,潜移默化影响着他的心路历程,使他在面对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楚与更多的艰辛时,能够甘于寂寞,潜心于钧瓷艺术的探索与研究。
晋晓瞳童年时,晋佩章本着“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的朴素思想,执意让当时只有14岁的晋晓瞳追随自己学习钧瓷小型碳炉的烧制技艺。那时,晋晓瞳白天上学,放学后就帮助父亲烧制小炉钧窑,做炉钧坯釉试验。
举柴窑大旗神垕的炉钧工艺起始于神垕卢家第二代艺人卢天恩兄弟。这是一种不同于景德镇炉钧工艺的高温钧瓷烧造工艺,神垕民谚素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工艺难度很大。当年晋老先生从老一代钧瓷艺人继承下来的技术配方相对简陋。经过老先生多年反复试验,获得的炉钧配方比例才趋于稳定。该项技术传递到晋晓瞳手中时,他不满足于现有的技术成就,结合现代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手段,紧紧抓住钧瓷窑变独特的艺术特征,将之发展为一种全新的窑变炉钧花釉工艺,为钧瓷艺术的发展再添新枝。
晋晓瞳之所以能够成为钧瓷艺术名家,同他在钧釉研制上不断的努力开拓有很大关系。
晋晓瞳的钧瓷作品以五彩斑斓的釉色、蕴润雅致的特色著称于世,是窑变釉彩和陶瓷器型完美结合的产物。走进晋家钧窑陈列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作品同其它钧瓷窑口在作品风貌上有很大的不同。只见其釉色艳丽多变,浑厚凝重,青如碧草,红若海棠,紫若茄皮,其意境深邃有如火树银花,有如海底探月,有如古道西风,有自然窑变构成的那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美妙图案,常常使人浮想联翩、留连忘返,其造型古朴典雅,更让人思维超越时空把远古和未来联接在一起。从艺30多年来,他始终紧紧抓住钧瓷独特的窑变艺术特征,坚持把现代科技应用到钧瓷制作工艺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钧瓷工艺水平。
窑变,是钧瓷的灵魂。独一无二,窑变无双。为钧瓷赢得了若大的名声。
在钧瓷“科学化”的洪流中,晋佩章抛却“科学化大生产”,逆流而上,回归古典。在自家庭院,支起小煤窑,晋先生苦心砥砺,方使晋家钧窑盛誉载满神州,不料晋先生之子晋晓瞳———晋家钧窑的当然接棒者,竟然抛却老爸的小煤窑,另起窑灶,重新从零做起。
晋晓瞳抛却的,不只是他的老,更是气窑———以天然气为燃料烧造钧瓷窑、煤窑———以煤为燃料烧造钧瓷窑等。他搭建柴窑,以硬质木柴为燃料烧造钧瓷,一下子回归到钧瓷的起点、原点。
他的志趣是,抛却人工,让钧瓷与自然邂逅,让钧瓷在窑内诞生难以猜想的釉色效果,为钧瓷招回窑变之魂。
晋晓瞳要试制实验柴烧钧瓷的行为,全家都反对,其中也包括他的父亲。
1977年,特别是1988年后,辛辛苦苦几十年,晋老先生虽然已经逐渐奠定了自己在钧瓷界的地位,但是刚刚赚了一点钱,都被老先生投入到他的钧瓷研究试验事业中了,经济状况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而晋晓瞳竟然要去重新探索钧瓷,开创他的柴烧钧瓷大业。
现在看,倘若晋晓瞳不自我创业,他将永远难以摆脱晋老先生的巨大阴影。
晋晓瞳在神垕镇率先举起柴烧钧瓷的大旗,在全国渐渐有了自己的影响———尽管晋老先生已经仙逝,晋家钧窑不但没有因人而息,反而逆流而上,声誉日隆。这一切,当与晋晓瞳的“柴烧”休戚相关。
但是每窑不一定都是成品,有时可能只有区区的几件,而摔碎的绝大部分。“一般成品率10%,这一窑,可算不好不坏。”晋晓瞳说,“天公是公平的,有时一窑100多件,只成一两件,但这一两件绝对是精品、神品;有时一窑100多件,能成四五十件,但这四五十件,几乎全是鸡肋———砸了吧,似乎找不出什么毛病;不砸吧,实在也没啥可玩味儿的。”
晋晓瞳说:“晋家钧窑近几年来,一直是柴烧钧瓷为主要研究方向,柴烧钧瓷的窑变艺术效果最为迷人。晋家钧窑的展厅有一幅“柴钧至美”的墨宝,是第一次柴烧实验成功时,一位喜爱钧瓷的老师赠送的。”他的父亲晋老先生也曾经说过:“烧制钧瓷,最难让人预料的窑变是个很关键的工序。钧瓷的绝妙之处就在于这种难以让人预知的窑变,正是钧瓷‘入窑一色、出炉万彩’的窑变艺术境界,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这行当可以说是泥土与火焰交织出来的梦。”由于钧瓷自古就有“十窑九不成”和“生在成型死在烧成”之说。虽然期待中的窑变未知丑俊,却又像面对将要诞生下的生命,既让人兴奋期待又使人惴惴不安。为了实现这种梦想,晋晓瞳把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失传700多年钧瓷柴烧工艺上,始终抓住钧瓷窑变艺术独特的艺术特质,把握着柴烧钧瓷艺术脉络的晋晓瞳,一次次把柴烧钧瓷推向现代钧瓷艺术的巅峰。
晋晓瞳最大的愿望是:当他老去的时候,他的钧瓷珍品可以留传后世。因而他举起了“承唐宋渊源,铸百世典藏”的大旗。“500年后,我的钧瓷作品还能留在这个世界上,我就心满意足了。”晋晓瞳说。
钧瓷的播火者一心致力于钧瓷研究的晋老先生,从来没把提高经济收入当成一回事。所以一直追随在父亲身边的晋晓瞳,同样手里从来没有挣到钱。
“30多岁的人了,腰里从来没超过5毛钱,何言‘三十而立’呀!”晋晓瞳说,“烧的钧瓷这么好,咋能没人要呀!于是,带上几只自己做的钧瓷小瓶,到了北京。几经磕碰,遇到两个逛琉璃厂的日本商人,他们挑中晋晓瞳自己做的两只钧瓷小瓶,随从的翻译给了900元人民币外汇券。”
上世纪90年代初,晋晓瞳自己做的钧瓷小瓶可以卖到500元上下,他有些喜不自禁。接过的900元钱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给家里报喜,全家人到北京旅游了一圈。”晋晓瞳说。
接下来,晋晓瞳开始接受了一些钧瓷研究工作之外 “私活”,渐渐有了一点积蓄。2001年初在父亲的帮助下他接了一套“全活”:同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杨彤环大师合作,为山东省博物馆复制一套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器物。此后,又为中央文史研究馆承制了一对高达1.9米的双耳富贵大花瓶。当晋晓瞳赚到了1万多元钱时,他就要去圆自己的钧瓷之梦了。
2001年,晋晓瞳创办晋家钧窑工作室;2003年,晋晓瞳独立创办晋家钧窑。
晋晓瞳创办晋家钧窑,不只是为了摆脱父亲的庇护,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数年之后,晋晓瞳回首往事,在《钧窑千年梦再圆———柴烧钧瓷亲历记》中这样写道,“……用液化气烧制钧瓷存在一种致命伤,那就是因为钧瓷窑变效果是由钧瓷生产工艺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的,而用液化气烧制作为一项重大科技进步,它消灭了这些不确定因素,因而也导致了用这种工艺制成的钧瓷产品面貌趋于单一……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因素,许多钧瓷艺人从釉彩配方、施釉方法、装饰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试验。但是这种人为涂抹造成的所谓‘窑变’,与人们心中那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变’、‘莹彩润玉,浑然天成’的自然窑变在艺术风格上相去甚远……如何才能得到那种像宋代官钧一样美轮美奂的钧瓷珍宝呢?如何才能得到比现代煤烧钧瓷窑变艺术风格更胜一筹的上乘珍品呢?我透过历史,将目光转向了失传700余年的钧瓷柴烧工艺……”
在晋晓瞳的成长历程中,曾经得到过众多专家和领导的关爱。中国轻工业总会杨志海会长在鉴赏晋晓瞳的钧瓷作品时,为他的陶瓷专著撰写了序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杨自鹏会长对晋家钧瓷关爱有加,曾在香港国际陶瓷艺术大赛向与会人员大力推介,并亲笔为他题写了厂名。中国国家博物馆吕章申馆长对晋晓瞳谆谆教导,为他的创作指出了方向。中国收藏家协会阎振堂会长多次帮助指导晋晓瞳的钧瓷创作,并为其题词:晋家钧瓷,国之瑰宝。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傅维杰、王爱纯二位副理事长对晋家钧瓷的发展更是恩义深重、关怀备至,经常亲临指导晋晓瞳的创作。张守智老师、苑宁夫先生、山东的李梓源大师、河北的刘立忠大师、陈文增大师和龙泉的徐朝兴大师等都对晋晓瞳的创作给予了无私的帮助。这与他在钧釉研制上不断的努力开拓有很大关系。
2008年1月7日,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及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手中接过了柴烧钧瓷“和谐宝鼎”。至此,“和谐宝鼎”、“葵花尊”、“观音瓶”、“象头尊”、“方尊”、“太平尊”6件柴烧钧瓷作品正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再次收藏晋晓瞳的二件柴烧钧瓷作品《乳钉罐》、《凌霄花瓶》。晋晓瞳历年创作的钧瓷作品“凤耳琵琶瓶”、“天球瓶”、“太平尊”、“葵花尊”等被视为当代钧瓷代表作品中的经典,为国内多家博物院、馆所收藏。
晋晓瞳在钧瓷艺术创作之余,更致力于当代和古代陶瓷艺术的文化积累与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完成《话说钧窑》、《钧窑探源》、《中国陶瓷艺术》等多部钧、陶瓷学术专著。
晋晓瞳已经成为钧瓷界公认的后起之秀,中年梯队的顶梁柱,钧瓷文化艺术的播火者。
谈及钧瓷的文化传统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晋晓瞳说:钧瓷的传统文化是钧瓷文化的根和本,钧瓷的发展必须要珍惜和尊重这个本。不断提高产品品质,美化人们的生活,丰富钧瓷的文化内涵,才能使这一千年古老的艺术———钧瓷,展现出新的光彩。晋晓瞳长期坚持采用手工制坯工艺制作自己的作品,采用钧瓷柴烧工艺烧造自己的作品,采用新的艺术理念打造自己的作品,将钧瓷窑变艺术鉴赏作为与钧瓷爱好者互动的着眼点,从创作理念和工艺基础上,牢牢把握“窑变艺术是钧瓷艺术之魂”的根本原则,给钧瓷注入新的活力,就显得更加可贵。神奇的钧瓷窑变艺术成就了钧瓷在当代陶瓷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晋家二代艺人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和研究的积淀,将使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艺术瑰宝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