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陶瓷制造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各地窑厂烧制的各种日用瓷与观赏瓷异彩纷呈,千姿百态。但是,一些使用时间较短的陶瓷器具,如火柴缸,往往被人忽视。
火柴在我国,最早是一种舶来品。作为五洋(洋火、洋皂、洋烛、洋烟、洋油)之一,早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就通过贸易传入中国。随之出现了用于盛放和擦划火柴的火柴缸,中国瓷艺博大精深,流传甚广,民间出现了瓷制火柴缸,算下来,其流传与使用的期限,应该始于民国前后,止于20世纪60年代末。
火柴缸,以青花最常见,祭红釉、釉里红、果绿釉和鳝鱼黄釉、茶叶末釉等也偶而见之。它的外形有三角形、方形、六角形、缸状及罐状等。火柴缸上部边沿的纹饰有几何纹、如意纹、蕉叶纹、锦地纹、缠枝纹、朵云纹、莲瓣纹等多种。
鉴赏青花瓷火柴缸,十分不易,多数缸上没有款识和铭记,一般都出自民间工匠烧制于民窑。从中国火柴工业发展史推断,该器物产生于民国时期,至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今后期国家禁止硫化磷火柴生产为止。火柴在清末至民初期间,市场上虽能见之,但售价昂贵,属达官贵人、上流社会的一种奢侈生活消费品,一般平民百姓不能问津。青花瓷火柴缸,因均烧制于民窑,属一般的普通民用器物,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从古玩角度而言,虽不可与官窑工整细腻、典雅华丽攀比,可它毕竟是中国取火文明史上的一段绝唱,曾经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宠物”。它贴近于现实生活,为寻常百姓所看重,也体现了民间工匠艺人一种自由奔放、洒脱的情趣。
民窑青花瓷火柴缸,一般在制胎原料的选用上并不太讲究,绘画青料也多选用中、下等国产青料。青花瓷是属于釉下彩装饰,它是以含钴的矿物原料为着色剂,在干燥的白瓷坯上,用手笔勾画出多种装饰纹样图案,然后罩上一层透明的玻璃釉,再在高温下一次烧制成形。出窑后以青色图案花纹为装饰的瓷器,雅俗共赏,典雅大方,很容易博得使用者和观赏者的青睐。火柴缸造型单纯稳重,有一种优雅流利的美感,它将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起来,令人叫绝。
民窑烧制的火柴缸,北方民间寻常百姓家庭中离不开它,十分珍爱,即使破损之后,也不忍心扔掉,找补瓷工匠用骑缝铁钉修复后,继续使用,可见其极具实用价值,体现了劳动人民传统的勤俭节约的美德。一些精致漂亮的青花缸,被深宅大户人家置于客厅桌台或茶几之上,成为招待贵宾茗茶抽烟的点缀之物;在农村操办婚娶的洞房里,选上一只绘有双喜图案的青花瓷火柴缸,为新娘给嘉宾亲友敬烟点火提供方便,更衬托出一种吉祥喜庆的氛围。中国北方地区出产的这种独特的青花瓷火花缸,从现实生活出发,与民众心心相印,朴素的造型,粗放的纹饰,显露出一种劳动人民所特有的、浓厚的浪漫情怀。
青花瓷火柴缸除了它的实用价值外,其美学价值也不易忽略。虽说青花瓷火柴缸上的纹饰大多比较粗犷,尽管也有画意,但过于草率,有的只寥寥几笔,但我们仔细观赏后发现,这种简练不受拘束,奔放趋于自由的绘画手法,也能产生类似水墨画中的传统韵味。其天真烂漫的情调,从八大山人荒率苍劲、简练高雅的水墨画鉴赏中,感受到一丝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关联。
民窑青花瓷缸是自由、欢乐和真、善、美的化身。而器物上的青花纹样,又是那么活泼、朴实、和谐、融洽。它是人自然的反映,是民间艺人性灵的凝结,是火与土结合的奇葩,值得藏友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