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政道
黄政道 圣物
在德佳艺术空间徐汇新空间开幕展“国际当代陶瓷心视界”的现场,策展人、著名台湾陶艺家黄政道不仅展示了15位国际陶艺家的代表作品,还借助投影仪介绍了国际当代陶艺的来龙去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黄政道对两岸当代陶艺的现状作了比较。
台湾比大陆早20年
黄政道首先指出,当代陶艺实际上是用陶瓷作为材料进行创作的视觉艺术,类似于陶瓷雕塑,有别于传统陶瓷与日用陶瓷。当代陶艺在国际上才50多年历史,在台湾已有40年历史,比大陆早了20年。上世纪90年代大陆陶艺家如李见深等去美国学习,可以说是大陆的第一代。而开始有成效则大概只有10年。到今天,台湾的陶艺家和大陆比,有原创性、有个人风格的多一些。而大陆的陶艺则连地方特色都没有,更别说个人特色了。但大陆市场很大,重复做的也满足不了需求。另一方面,大陆的传统陶瓷基础好,当代陶艺还不能轻易动摇其主流地位。
两岸与国际陶艺界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大陆目前还只有定位含混的陶瓷博览会,而台湾则举办了全世界奖金最高的陶艺竞赛,已经办了三届。主办地在台北县的莺歌一个只收藏和推动当代陶艺的公立陶瓷博物馆,主办方是台北县政府。为了保证竞赛的国际性与专业性,评审委员只有一个台湾人,其他都是国际评委,而且每年都换。在历届的得奖艺术家中,台湾艺术家有一次拿到一个银奖。现在连策展人都国际招标,今年秋季将举办的这一届,策展人是新西兰人,参展作品的布展由他来负责。
从历史跨界到陶艺
黄政道本人的陶艺生涯,也许是台湾当代陶艺发展的一个缩影。他20年前在美国学历史,就修了一门艺术史,才注意到学校有一个陶艺工作室,就开始动手学做陶艺。没想到从此就决定把陶艺当作一辈子的工作,在之后的10年里,一边做陶艺,一边全世界各地去游学。
他一直做壶。尝试过许多做壶的方法,包括像宜兴紫砂壶那种工艺性强的,也包括许多当代陶艺的做法,在材料、造型等方面进行尝试。从2001年开始,专注于表现超现实的金属质感,一直做到现在。他说,他的兴趣包括材料、釉色、造型等方面。如宜兴紫砂壶中就有模仿木材、竹子、石头的超现实作品,国外则有人模仿皮革等,但从未有人模仿金属。他喜欢开创性的探索,没有资料可以借鉴,只靠自己来研究。他又说,陶瓷很硬却很脆,他就希望自己的作品不但很硬而且摔不坏。做成金属质感,至少在观感上可以有这个效果。
把壶的金属感觉做好
也许与他的出发点学历史有关,他的金属系列甚至脱出了壶的范畴,在2001年到2003年期间做了30件比较纯粹的陶艺雕塑作品,如这次参展的2001年的作品“圣物”就不是壶,而是与基督教的“圣杯”有关的“圣勺”。这件作品反映了他的历史想像:许多圣物经过多年战乱的损害,要用铁条打上钉子来修补。他说,陶艺作品中99%是容器,许多艺术家除了做杯碗瓶罐之外就不知道能做什么。他就是想让观众看到,泥土有许多表现方式。不过,他最有代表性的近作,还是2006年开始做的钟表造型的壶。那些钟表、齿轮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他说:“齿轮是圆的,我的工作也像齿轮,好像不会停止。”
除了陶艺创作,他的工作还包括推广陶艺,如策划展览,开研讨会。他表示,台湾有一种岛民心态,一方面对外来文化吸收很快,很能适应大自然的淘汰与竞争,但却看不远,没耐性,未来到底要做什么?想不清楚。他还说,陶瓷还有一个特点,不光不能无师自通,也没有人能做到全能,所以要超越过去很难。做陶艺就要认清这一点,能有新的自我创造就好了。他的目标就是把壶做好,把壶里面的金属感觉做好,能这样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