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为了应对欧盟等陶瓷进口国家的反倾销提案,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拟制订相关的行业标准,在行业内力推瓷砖的“减薄”工程。对此,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接受搜房记者采访时再次重申,协会已经向国标委和工信部提交了修改陶瓷产品标准的提案,并正式立项。
这一提案如获通过,行业内将会强制推行瓷砖的“减薄”计划。预计3-5年之内,瓷砖的“减薄”制品将在全国铺开,陶瓷行业的升级转型之路将正式提上快车道。
据记者了解,中央政府已决定从7月15日开始,取消针对钢材等六大类共计406种商品的出口退税;工信部8月5日发表“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已勒令包括水泥、造纸、焦炭、印染等在内的18个行业,在今年9月底前关闭相关企业的落后产能。这些名单中虽然没有陶瓷业,但缪斌秘书长指出,协会暂缓提出申请,是出于保护陶瓷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初衷,为企业争取到更多时间去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
缪斌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陶瓷生产大国,改变粗放型的生产、出口模式势在必行。而作为传统的高耗能行业,陶瓷业节能减排产品的开发也是大势所趋,企业应该及早做好准备。既然瓷砖“减薄”的事业有望在3-5年内在业内全面推行,那么,陶瓷企业准备好了吗?
消费市场尚未成熟——
消费者观望多、出手少
以往,“看厚度”是判断瓷砖优劣的重要项目,一线的导购人员早已习惯了介绍“厚砖更优质”。全面“减薄”后,企业要如何扭转消费者的这一既定印象呢?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不少企业含蓄的表达了这一忧心。
目前,业内能够生产陶瓷薄板的企业可谓寥寥无几,而在产品推广方面喊出声音来的,则非广东蒙娜丽莎瓷砖莫属。据记者了解,2008年蒙娜丽莎推出的代表商品减薄“PP板”,厚度为3-6毫米,吸水率在0.5以下,能够节省50%-60%的生产能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据蒙娜丽莎北京总经理张慧女士介绍,这款瓷砖在出口方面非常顺畅,但国内的消费者却是“观望的多”。
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不高,或许跟产品报价有关。记者在网络中搜索得知,这款“PP板”的网络报价为513元/平米,中高端的定位使得很多以价格为导向的消费者“望板兴叹”。业内人士认为,陶瓷薄板的市场认知度还有待提升,市场并未成熟。
北京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董潇剑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每一次重大的技术的调整、变化,如果消费者没准备好,企业是不会贸然行动的。前期的引导需要各个行业的舆论造势,消费者准备好了,有空间、有市场,企业才愿意投入更大的精力去研发,去开展。
陶瓷企业态度不一 ——
企业与协会还难以完全“情投意合”
瓷砖减薄绝非是简单的将陶瓷砖一剖为二,背后还有很多技术难题亟待解决。陶瓷企业在“减薄”的问题上,还不能与协会取得完全的一致。
马可波罗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胜向记者表示,如果冲压的力度不够,薄了之后的瓷砖很可能在承重、吸水率等方面出现问题;L&D陶瓷品牌事业部总经理王伟也坦言,同样的生产线,在生产“减薄”产品的时候未必适用,在行业推广“减薄”的背后,实际上意味着企业新建产品线或者生产设备更新换代的问题。除了实力雄厚的品牌企业,一定会有很多中小企业难以跟进。
但除了蒙娜丽莎之外,以东鹏为代表的一批陶瓷企业正在将对薄板的研发提上日程。东鹏陶瓷北京总代理杨凤华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在开发的瓷砖“减薄”技术,是东鹏陶瓷响应陶瓷协会号召、打通出口路径的秘密武器。
杨凤华对记者坦言,做“减薄”瓷砖,其实对企业的压力更大。瓷砖“减薄”了,质量却不能“薄”,实际上等同于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时在性价比方面,还要做到更优,才能成功说服消费者。
数字说话——
减薄有望成为行业低碳化的“头生子”
在缪斌看来,国家的产业政策对行业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陶瓷产品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他更为广大的消费者算了一笔账:瓷砖减薄会更加节省资源,减轻铺贴后的墙体重量,更加经济。瓷砖每减薄10%,就意味着全行业可以节约500万吨煤炭、2000万吨的原料,节约直接购买总量几十亿人民币,这还没有算几千万的物流成本。
说穿了,陶瓷业是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行业内还难以拿出真正的“低碳化”实例。但在2010年的家居消费趋势调查中,80%以上的陶瓷企业认为,低碳、环保、健康将成为未来陶瓷行业发展的重大趋势。看来,陶瓷的“减薄”有望成为行业低碳化的“头生子”。
L&D品牌事业部总经理王伟对记者坦言,国家的节能政策正在介入陶瓷业。佛山陶瓷近年来的“外迁”,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避免环境集中污染的举措之一。国家甚至已经不再为新的佛山陶瓷企业签发执照。
业内人士认为,陶瓷行业的“洗牌”需要外因介入,协会本次的强制推广建陶“减薄”正是这样的推动力。缪斌向记者指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有二三十年的发展空间,建陶行业作为与房地产行业息息相关的下游行业,也至少有二三十年的良好发展,是名副其实的朝阳行业。在行业内不断进行的残酷“洗牌”之中,只有那些始终站在品牌前沿的,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品牌企业,才有希望做成中国建陶行业的“百年老店”。企业只有抢占了低碳、环保、健康产品的生产高地,才能谋得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