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日,记者在“激情亚运 文化广东”活动中发现,珠三角各个城市正在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各出奇谋发展文化事业。
佛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全天然方式制作的“香云纱”享誉世界,目前正计划兴建“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东莞制造业发达,不少厂家兴建“博物馆”,通过打“历史牌”树立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定位。
“香云纱”制造方法全天然
在上海世博会中令人“惊艳”的顺德“香云纱”,其制作环境极其安静,这里仅有一台半自动化的“榨汁”机,其他全部为手工作业。
近日,记者来到佛山顺德伦教镇,这里共有香云纱染整企业15家,晒莨场37片,去年这里生产的香云纱多达600万米。跨过翠绿的草地,记者来到成艺晒莨厂,两位染色师傅正在将胚布放入薯莨液中进行浸泡,随后拿到草坪上进行晾晒,据了解,这道工艺要反复20次以上,才能进入到下一个步骤,而整个过程共有30多个步骤,全部为手工制作。
制作过程中所用到的所有材料也是“原生态”。“香云纱”主要是用广东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浸染桑蚕丝织物,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昂贵的绿色环保纱绸制品。
与此同时,记者也留意到,这里的“交易环境”也比较“原生态”:地方偏僻,缺少指示牌;且连“刷卡机”也没有。伦教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陈少梅告诉记者,这样原始的“交易环境”很快会得到改变。据了解,伦教街今年初已经正式启动了“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的规划建设。
复兴“胎毛”技法
在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不少技术工人正在为即将完工的一批陶瓷加工。记者留意到,当中的一组动物陶瓷,如石狮、石虎、麒麟等尤其精巧,栩栩如生。
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产品运用了“胎毛”技法,运用了这种技法后,产品销量大增。所谓胎毛技法,就是在陶瓷定型之前,利用细毛在动物陶瓷身上印出一条条的细毛形状,使动物毛发更加逼真。“胎毛技法是石湾陶瓷的传统技法之一,近几十年来很少使用,导致懂得此技法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几个。后来厂里通过开培训班的方法,培养了几十名工人,复兴这种技法,做出来的动物陶瓷效果很好,销量大增。”
企业兴建博物馆
在佛山企业利用“传统技法”打开销路的同时,东莞的一些“工业化大生产”企业却兴建“博物馆”,以此体现产品的历史及文化元素,为企业树立文化品牌,让自家产品体现“差异化”。
记者在东莞某陶瓷厂内的中国建筑陶艺博物馆看到,该博物馆内典藏了许多体现中国陶艺发展历程的文物,用刀笔雕刻的茶壶、瓦缸、壁画在博物馆内随处可见。据该馆有关工作人员介绍,馆内所陈列的陶瓷大型壁画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创作题材,纯手工制作。在博物馆内,还有创作师傅现场进行手工拉坯,以刀代笔、以陶为纸进行雕刻,向往来游客展示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