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上海本土企业高管胆子太小,根本出不了大企业家。”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要成为企业家,天赋很重要,要有高智商、高情商,还要有高胆商,上海本土企业高管胆子太小,根本出不了大企业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日前在出席“建设创新型企业主体论坛”时非常激动地表示,这也是为什么上海外资企业往往能够更加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谭小芳认为,“胆商”的含义,就在于有胆识,有胆有谋,还要有成就企业家胆识的环境。也许刘吉想说,上海的文化表面开放,实际很保守,这跟长期形成的文化和性格有关,他真正想表达的,仍然是国企领导人的选拔机制,这才是“创新的最大阻力”。下面,我们看看胆商过人的商界案例吧——
一、和田一夫
国际零售巨头八佰伴前总裁和田一夫,原来是一家蔬菜店的老板,曾是全世界商家景仰的英雄。1997年,快速扩张的日本八佰伴的意外破产使他一贫如洗。但年逾古稀的和田一夫痛定思痛后,又开始了重新创业,在南京的一次会议上,和田先生强调说,市场发展就是不断创新和淘汰的过程,只有永远保持活力、持续创新的企业家和企业,才能坚强的生存下去。
二、浙商群体
浙商群体,象娃哈哈的宗庆后、青春宝的冯根生、德力西的胡存中、正泰的南存辉等等。他们原本都没读过多少书,但一个个都能把所在企业引领到所属行业主导地位,除了对市场敏锐、悟性外,还与他们的魄力、坚持和韧性有关。
谭小芳了解到,他们创业时,周围的舆论和环境远没现在宽松,面对今后的未知和前景的莫测使得他们顾不上个人利益的得失,因此,他们完全是凭着没有退路,背水一战的胆量而最终成就事业,造就辉煌!
这几年,谭小芳因为讲课和咨询项目的缘故,经常在外出差,耳闻目睹的很多事情感觉也蛮有趣,就象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许多人拼命读书、拼命考证的目的,是希望找到好工作,好饭碗,拥有高额的薪水和舒适的环境,在一张张充满朝气、激情洋溢的脸上,全然没有打算给自己造饭碗的豪气。
学士、硕士、博士,一个个出来,都热衷于去给别人打工,尤其是给那些没读过几年书的集团老板鞍前马后使唤而乐此不疲。他们意识中没有创业的冲动,因为害怕失败和风险,因而胆量不足。
记得民间则流传这样一个成功之道:一胆二力三功夫。即第一是胆量,第二是力量,第三才是功夫(科学管理或专业技术)。这是创业时期的方法排序。谭小芳了解到,许多知识分子抱怨脑体倒挂,说不三不四的人发了财,言语中满是不平和愤慨,现在看来其实也不应有非议,为什么呢?在你安逸、稳定的环境里别人承担风险、忍受辛苦,他赚钱也是应该的,而你不敢冒风险,老只是指点江山,隔岸观火,瞻前顾后,难道机会和幸运会走进你吗?成功者有时并不是靠专业严谨的知识和训练有素的功夫塑造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