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雕人物纹名片盒十九世纪
中国传统的牙雕工艺和西方贸易常用的名片盒相结合,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海贸遗珍——古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将于本月中旬登陆自治区博物馆,98件(套)来自广州博物馆的文物珍品将和首府观众亲密接触,它们将真实反映18、19世纪广州“一口通商”的繁荣盛况,呈现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汇流的奇丽景象。
广州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曾派船队到达东南亚、印度东南海岸和斯里兰卡等地。隋唐时期,造船技术的提高与海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使广州成为唐代“通海夷道”的起点,进出口贸易空前繁荣。广州成为唐代市舶贸易的重要口岸,也是中央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被时人誉为“天子南库”。市舶制度延续了1000多年。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至1841年八十余年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关闭江、浙、闽海关,只留粤海关对外通商。广州凭“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一枝独秀,跃升为东西方商品交流的重要门户。当时,广州出口的商品有茶叶、陶瓷、牙雕、丝绸、漆器、药材等。大量的“中国制造”随商船流入欧洲,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广州手工艺人根据欧美市场需求,创作出中西合璧的外销艺术品,无论是刺绣、牙雕还是制瓷,都自成一派,深受海外人士的喜爱,成为广州出口创汇的“先驱”,也是传播中华文明重要载体。此次展出的文物中既有精美的陶瓷制品,也有巧夺天工的刺绣服装,中西文化交融是这些文物精品上最迷人的风景。
《海贸遗珍——古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是自治区博物馆引进的第一个大型文物展览。“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南北两条丝路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文化特征。‘海贸遗珍’可以让首府市民开阔眼界,对中华文明的博大有更深刻的深识。”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侯世新说。
东汉陶船(复制品)
原件于1954年广州沙河顶出土,已调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是一艘内河或沿海航行的客货两用船,分前中后三舱。船尾有望楼,船前系锚,后有舵。船头两边安插浆架三根,舱内横架梁担八条,以加强船体结构的牢固及加深吃水量。“舵”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造船史的一大贡献。1958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为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访华,在广州博物馆意外发现了这艘东汉陶船,惊喜万分。此陶船证实了李约瑟之前提出的伟大推想:中国在公元三世纪或更早时期就发明了船尾舵,比欧洲早了近一千年,此结论随后被李约瑟写入《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者 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