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丁仰振在安徽淮北
丁仰振(左)在鉴赏大运河瓷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内精美的高古瓷器
20多年来,他一度负债累累,几近众叛亲离,最终却把藏品捐赠给了国家。生在淮北,长在淮北的丁仰振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致富的农民企业家之一。他用手里的钱倾力收集隋唐大运河陶瓷,建议当地政府兴建博物馆,并把收藏来的大批珍贵瓷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如今,已入花甲之年、在建筑业小有成就的丁仰振早已是享誉一方的民间收藏家。丁仰振为此入选了首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他说,要好好研究淮北这片生养他的土地。
收藏圈里曾屡屡受挫
11月初,丁仰振再次来到北京。此行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他收藏的隋唐运河陶瓷物色一处场地,“我要在北京长期设点展示它们,让更多的人了解隋唐大运河,了解她的灿烂文化。”据悉,这个专门展示大运河瓷的地点已经选定,面积900平方米,位于北京市东三环华威桥与十里河桥之间一座临街的高楼内。
丁仰振说,淮北平原由黄河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原地貌及人类文化遗存大多被深埋在地下。隋唐大运河的南段即通济渠从淮北大地穿行而过,随着朝代的兴衰和更替,淤塞的河道被抬高而又疏于治理,最终使曾经繁荣几代的运河成为历史。如今,只能从文物来了解当时的运漕制度和陶瓷业的发展。
说到自己的收藏经历与大运河瓷的关系,丁仰振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1980年前后,他手里就有几百万的现金了。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所以有钱了之后他就想给自己增加一点文化内涵,于是就搞起了收藏。起初是收藏字画,什么都买,等丁仰振发现手上的东西尽是赝品时,几十万元已打了水漂。
于是丁仰振转而收藏陶瓷、玉器等古玩。但这次的损失更大,达到二三百万元。这时,老丁终于明白,搞收藏光有钱根本不行,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过人的眼力。于是,他开始刻苦自学,先后花了十几万元买来大量有关文物收藏的书籍研读,有时还带着实物请教专家。
尽管接连受挫,但丁仰振搞收藏的名声是远近皆知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淮北当地农民在修建房屋和其他生产活动中,经常会挖到瓷片。他们纷纷来找丁仰振,让他去看。开始时,丁仰振不信。但来的人多了,都说挖到了瓷片,他就决定去一看究竟。
“地点就在柳孜、百善镇,周边几十个村里都有这种情况。”丁仰振心想,这么多瓷片集中在这些地方出现,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就回家查历史书,才知道这里是曾经的隋唐大运河。”丁仰振当时很兴奋,决定尽可能地买下这些看似不起眼,实则已历千年的宝贝。
收购运河瓷负债千万
丁仰振开始收购这些瓷片及瓷器。当地的老百姓知道有人要,就都挖,挖出来就拿去卖给丁仰振。“其实我当时可能只有买10件的实力,但人家挖出了20件,我也得把它买下来。”老丁说,当时他只要见到了运河瓷,就要把它搜集起来。“为的是保存运河文化,我要是不买这些瓷片,作为文物它们很快就会流失掉。”
出于这样的担忧,丁仰振不停地收购运河瓷。为了解决资金缺口,他开始贷款、借钱,甚至连高利贷都用上了。“那时我的头脑想不发热都不行。最后花得我倒挂银行整一千万元。”老丁回忆,那是他最拼命的时候,时间是1992年到1993年间,当时,他的建筑公司资产有约1000万,但银行账面是负债2000万。
为了文物,丁仰振的公司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停滞不前。不过,这些在他看来都还好办,最苦的是不能被人理解。“老婆、孩子和公司里的经理都说我是得了神经病了。曾经有过四五年,我跟老婆不怎么说话,因为一说话就要吵架。”而老丁是这样一种人,自己认准了的事,就一定要干出名堂来,“随你怎么说,我是雷打不动”。
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觉得,自己先花钱把运河文化的瓷片、瓷器尽可能收完之后,“只要再出去干3年,我还能把花掉的钱挣回来”。丁仰振的理由是自己有几十年搞工程建筑的经验。直到2003年,当地老百姓都基本上挖不出什么东西了,“我这才又开始正经干回我的老本行。”
那么丁仰振为什么能在20多年前就认定这么做是有意义的呢?“因为我知道,国家富裕了之后,肯定要研究大运河文化,就像我们已经研究了长城一样。而要研究运河文化,就要有实物,否则就无从说起运河两岸曾经有多么繁荣,又曾经有多少船只当年在运河里航行运输。”老丁说。
1999年,在淮北市滩溪县柳孜,沉没千年的隋唐宋古运河码头被发掘。出土的唐宋瓷器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富,均无前例,为研究古代政治、军事、经济、人文发展、交通旅游等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柳孜码头的考古发现还因此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当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由此,一门研究隋唐运河及大运河瓷的新学科已经兴起。
丁仰振自认为不傻,因为“一辈子没有料错事”,但他说,就是运河文化研究热的时间上他“料错了”。“我以为是至少在我死了之后国家才会开始研究运河文化的,但没想到这么快就开始了。”
上千件文物捐赠国家
老丁搞收藏不是为了钱,更不是倒卖国家文物,他是怕散落民间的文物流入不法商贩手中,给国家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20多年来,丁仰振尽其所能多为国家保护一些文化遗产。他说:“只要是宣传运河,任何事情我都愿意去做。”
1999年5月,为了尽可能安全地保护隋唐大运河出土的文物,丁仰振向淮北市委、市政府提议建造淮北市博物馆,并愿意把自己收藏的文物捐献出来。淮北市委、市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于2001年3月成立淮北市临时博物馆。为此,丁仰振曾先后数次前往北京请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鉴定专家李知宴等到淮北进行科学鉴定。除此之外,丁仰振还为新馆开馆、增加文物品种和数量忙个不停。他把自己多年收藏的1500余件古瓷精品无偿捐献给淮北市政府,使新博物馆的文物数量达2000余件,为人们了解隋河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捐赠文物是丁仰振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的具体表现,此举得到普遍赞誉。淮北市人民政府为此授予丁仰振名誉馆长并颁发证书。2004年,淮北市博物馆正式投入使用后,当地政府把丁仰振所捐赠的古陶瓷搬了进去。现在,该博物馆已正式改名为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找遍全国,只有我们淮北有大运河博物馆,它是独一无二的。”
大运河是中国的文化符号,运河里的这些瓷器属于社会。2005年丁仰振了解到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因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征集历代陶瓷珍品后,决定将自己历年收藏的147件唐宋时期陶瓷文物捐献给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经国内权威专家鉴定,这批文物不仅门类丰富,且多数为精品,既填补了浙江陶瓷收藏的一些空白,又具有较高的陈列展示价值,对于提升南宋官窑博物馆的整体收藏水平、丰富杭州的陶瓷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老丁受到杭州市人民政府的高度赞扬及嘉奖。
一个来回下来,老丁觉得自己还是“比光挣钱得到的多。我再挣钱也赶不上李嘉诚,但我做了为博物馆捐献文物这件事之后,人们可能几辈子都忘不了我。”这也算是老丁的一点私心吧。
人物档案
丁仰振,1950年出生于淮北市黄里村,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工程师。现任淮北市美味宫商贸有限公司法人,淮北市博物馆名誉馆长,淮北市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淮北市政协委员。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丁仰振凭着他惊人的毅力,出色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现在已经成为建筑业同行中的佼佼者,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丁仰振曾荣获1985年度全国集体建筑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优秀奖“金屋奖”。他主持建造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音乐美术楼工程曾获1995年度安徽省建筑工程最高奖“黄山杯奖”,也是淮北市建筑行业第一家拿到此奖的企业。
20多年来,丁仰振利用业余时间精心钻研古陶瓷文化,在古陶瓷文化方面取得很高的造诣,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为不使古瓷器流失,不给国家造成损失,他个人出资收藏了大量的古瓷器,尤以隋唐时代品种最多,为研究隋唐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记者 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