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
如今,这样的现象常在:
★拿一些吃不死人的东西申请一个保健品批号,就可以没有任何风险地赚钱;
★找一些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设计一款产品,号称有效;
★给消费者计费的时候加入一些猫腻,让你不知不觉多交不少钱;
★明明收了人家很多的手续费,却给产品取名字叫做无息贷款;
……
最要命的是,我们这个商业社会以利润的名义,宽容了这一切行为,并且只拿最终的数字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他们很容易成为社会的精英,他们甚至在不断地自我催眠,以为赚到钱的商业就是道德的商业。
于是,他们丝毫没有负罪感,反而变本加厉地从中获得成就感。
自从前不久看到一本书,才发现,这不只是道德品质问题,而应归属于一种疾病——反社会人格症,世界平均患病率约为4%。
这本书是《小心,无良是一种病》,作者玛莎•斯托特经过大量精神病临床经验研究发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地做各种坏事,比如非常自如地撒谎、栽赃、设置陷阱、暴力伤人,最重要的是他们做这一切都心安理得,而且十分善于伪装,还会觉得这就是生存法则,或是因他人的行为导致的。
对照书中对于反社会人格者的定义和描述,再想想身边这么多营销手法的劣迹斑斑,我怀疑营销队伍中反社会人格症患者的比例应该高于社会平均的4%(请注意,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比例只有2%)。
反社会人格症患者和精明的商人之间的界线在哪里?
第一条界线是营销方法有没有起码的底线,营销当中少不了夸张,但是这种夸张不能以伤害消费者为前提。如果这条界线你守不住,做了一些伤害消费者的事,那么第二条界线就要起作用了——那就是你要有起码的负罪感,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愿意重新做一些举措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如果你对于这两条界限都视若无睹,甚至觉得这些都是没用的废话,那你就要担心了:自己会不会已经是个病人?
药方
其实识别反社会人格者并不容易,我们也不能轻易地给他人扣上这顶大帽子,毕竟,积极向上的心态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所以我希望大家不把反社会人格的枪口对外,在身边大量寻找和指责其他人,而是反躬自省,考虑一下自己有没有在营销过程中陷入太深。
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患上了反社会人格症,是会从工作中延伸到生活当中的。就算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和利益,但最终常常会落得一个非常悲惨的下场。识别反社会人格症状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是否很容易给自己所做的非道德的行为找到理直气壮的借口,并且总是觉得自己才是受害者。
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这种慎独和不断自省的修炼行为,其实就是古人保持心理健康和道德精进的最好方法。当代营销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都希望快速成功,所以常常忽略了道德和伦理,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但其实道德和伦理才是无价之宝。
庄子记载过朝三暮四的故事,猴子们早上吃三颗花生晚上吃四颗就生气,早上吃四颗晚上吃三颗就开心。其实他所说的深刻道理是关于人生的,有的人先得到就开心,后得到就失望,难道不像那些朝三暮四的猴子吗?在营销伦理上的投入就是为我们未来良好的商业环境和企业形象打基础,时刻警惕不要患上了无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