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耀州窑印花印模,上海博物馆藏。滕磊 摄
国保新说
陕西铜川、耀县交界的黄堡镇一带,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盛产煤炭、陶瓷黏土和耐火材料。这里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历来是烧制陶瓷的重要场所。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陈万里、冯先铭等专家多次对这一地区的古窑址进行调查。考古工作者先后数次发掘,清理出唐、五代、宋、金、元时期烧制陶瓷的遗迹和遗物。其中属于唐代的有窑炉、制瓷作坊、三彩作坊,以及大量的遗物,证明黄堡窑在唐代已颇具规模,烧制的瓷器相当精美。然而以“黄堡窑”命名的瓷器却不见唐人的记载,这是何故?
学者们研究后发现,唐代时期的黄堡镇极有可能属于“鼎州”。唐代两次设立鼎州,时间都不长,加起来共22年。时间虽短,但以“鼎州”命名的瓷器在当时却留下很多记载,如陆羽《茶经》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共州次……”在茶圣的眼中,鼎州出产的青瓷茶碗仅次于越窑,质量是非常好的。公元923年后,黄堡镇属耀州管辖,宋以后一直沿袭下来,因此人们习惯于将这一地区的窑址统称为“耀州窑”。耀州窑产品以青瓷刻花、印花、剔花等的壶最为有名,其特点“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耀州窑虽为民间的窑场,但身份颇不一般。它在五代时期生产了一批带有“官”字款的青瓷玉环底大碗,应该是为宫廷烧制的“贡瓷”。因此,有专家坚信五代时期的黄堡镇窑址就是传说中的五代名窑——“柴窑”的所在地。柴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五代耀州窑烧制的“贡瓷”也为我们揭开“柴窑”的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入宋以后,耀州窑的产品享誉海内外。《元丰九域志》和《宋史·地理志》明确记载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及宋徽宗崇宁年间,耀州窑向宫廷贡瓷的情况。除此之外,《续资治通鉴长编》也有“耀州遗子弟载陶器四车入京贸易”的记载。日本、朝鲜,波斯湾的阿曼,埃及,东非沿海的坦桑尼亚岛屿等地的古遗址中也都发现了外销的宋代耀州青瓷。河南、广东、广西等地的窑口,也纷纷学习耀州窑的工艺技术,仿烧耀州窑的产品。国内窑场的大量仿烧也增加了我们辨别真正耀州窑瓷器的难度!(国家文物局 滕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