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瓷的命运似乎比铁红金圈结晶釉好得多,当然我是指产品的生命状态。去年,一位瓷厂的领导找我,商量建设骨瓷博物馆,我说,博物馆重要的是历史,而不是如今的色彩斑斓。我请他发动全厂、全公司,一定要找到代表六十年代初的鱼骨制骨瓷和代表六十年代中期的兽骨骨瓷及代表七十年代中期的《绿宝石》牌骨瓷实物。因为我相信,三四十年时间,这些历史的见证不会全部消失,而实物的比照也是发展的最好说明。但一个多月后,这位在陶瓷业有相当权力的人来告诉我,没有征集到一件实物。在数千年的陶瓷生产史里,骨质瓷只是陶瓷大家庭的一个新成员,这种由于生产原料定名的瓷制品,是极少几个没能诞生在陶瓷之乡中国的瓷种之一。中国的骨质瓷历史,刚刚满40年,唐山就是这页历史的书写者和见证人,因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诞生的“红玫瑰”是中国陶瓷业的骄傲,也是唐山人的自豪。
一直没有找到中国陶瓷“支援”国外的证据,也许那真是一种文化交流,也许那只是一种技术的失窃,如中国的造纸或如中国的茶叶生产工艺。反正陶瓷之花在中国静静地芬芳了几千年之后,十七、八世纪,没有查考地在遥远的异国它乡绽放了……
那种由最柔软的泥土演化成最坚硬的器物、以最混浊的釉彩展示出最亮丽的图案、用最古老的工艺制作出最精美的作品,本身就有一种神奇的难以抗拒的魅力。它征服了几千年的中国人,也在征服越来越多的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拥有这样器物的国家是幸运的,那是一种美丽的陪伴;创造这样的器物的民族是智慧的,那是一种才华的结晶。
唐山骨瓷昭君咖啡具套装
骨质瓷因为在原料配方中加入了部分食草动物骨灰而得名,骨瓷制品白度高,半透明度性能好,外观光泽柔和。当然,这颗明珠并不是一开始就在陶瓷创造者的故乡闪烁。至今,在英国,仍然将骨质瓷作为宴请贵宾的最好餐具,甚至高于全银用品。这当然有十九世纪初英国人斯波德鬼使神差地首创了骨质瓷种,并将其投入生产的原因,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骨质瓷本身难以抗拒的魅力。
在骨质瓷诞生的一百多年里,只有英国、德国、日本能生产这种高档的日用瓷,且一直在国际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然而,即使在英国的陶瓷博物馆,也并不回避早期的英国陶瓷是由中国技术工人制作这一事实。皇冠是踏在巨人的肩膀才能够得到的,中国则是那个巨人。当这个巨人已渐渐并不仅沉醉于为人类供献陶瓷这一智慧、而把任何一个达到自己肩头的人送去承受辉煌的满足时,一种人性的本能便开始展示,那不仅属于华夏民族,而是每一个看到或听说这一事实的炎黄子孙共同的心声,那心声在一代代华人心灵强化,孕育着火山一样的喷发。
学习是一种品行,也是一种文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不是在学习中进步的,祖先要学习,后辈也要学习;传统要继承,泊来的也要接纳。海纳百川,百川汇聚我们才能逐步完善,更出色地生活。1964年,在河北,在唐山,在这个中国人自豪的“北方瓷都”,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开始了:研制中国的骨质瓷。而在这之前,担任攻关的课题小组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两年前唐山陶研所独自用鱼骨烧制的样品,此外,没有任何资料、设备。
动物骨灰是一种极难成型的物质,虽有瓷土的粘合,成型仍是最难过的一关,何况要达到白度和透明度等要求,瓷胎还要尽量薄,成型就更难了。今天,我们已很难准确地记述当年创业的艰辛了,但如今的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骨质瓷分公司的档案里,还清楚地记录着这一过程,虽然那更多的只是结果:经过了一年数千次的反复实验,课题小组终于拿出了中国人的第一代兽骨骨质瓷产品,基本达到了国外骨质瓷的技术要求。同年10月,唐山骨质瓷工艺流程和配方正式确定,十几种器型正式投产。第二年,40套中国骨质瓷出口,宣告了中国陶瓷工业一日千里的飞跃、陶瓷之乡中国结束了没有高档日用骨质瓷的历史……
一枝羞色的小花终于在陶瓷之乡落脚了,而随后的“荡涤一切”的文化革命,又中断了骨质瓷的研究和生产。直到1973年,国家外贸部对我国陶瓷出口提出“上档次,增配套,提高换汇率”的要求,中国骨质瓷的研制生产才再度启动。
这次研制的重点是从改变工艺路线入手,减少变形,提高产品质量。显然,这是在继承过去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两年后,定名为“绿宝石瓷”的唐山骨质瓷完成小试并通过省级鉴定。但接下来的唐山大地震又中断了产品的中试,为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谭振岭工程师也不幸遇难。研制工作就在这些天灾人祸的障碍中,缓慢而执着地进行着。
1978年,轻工业部第三次启动骨质瓷中试项目,科技人员再鼓士气,全厂职工奋勇争先。又3年后,产品通过通过中试、通过部级鉴定,其瓷质白度达到86%,半透明度为44,7%,光泽度为103%……正式注册为“红玫瑰”牌。投产当年,就外销150万件,实现了国内骨质瓷的首次创汇。
再后来,“红玫瑰”如鲜花绽放,8大系列餐具销往英、美、德、加、澳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约1500家星级宾馆、饭店均使用了“红玫瑰”餐具,6大航空公司还将“红玫瑰”列为首选用瓷。“红玫瑰”这种胎薄如纸、玲珑剔透、瓷质细腻、釉面光滑、乳白莹润、透明度高,或艳丽多姿,或装饰淡雅的瓷中奇葩,成为了唐山瓷的象征,成为了中国高档日用瓷的象征。
在骨质瓷的生产中,最难以掌握的是器物的成型。所以骨质瓷常会给人器型单调的感觉,似乎只有圆盘、圆碗、圆形杯这些普通形瓷器。但印上“红玫瑰”商标的骨质瓷却不然,40年的技术积累与创造,使单调成为丰富。“红玫瑰”不仅可以有大众认可的普通形餐具,还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异形瓷器。企业已形成中、西餐、茶、咖啡具、礼品瓷等10大产品系列,800多个品种的大家族。从1981年企业首次与英国瓦塞斯公司签订了20万件“红玫瑰”骨质瓷的出口合同至今,“红玫瑰”在国外的份额逐年扩大,不断变化的器形也是企业赢得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的当代史中,如果有哪一种陶瓷能最多地与国家的历史事件相联系,那就是“红玫瑰”了。它一诞生,就以“中国工人阶级的智慧与信念结晶”博得了一片喝彩声。从上世纪60年代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李先念就曾到厂参观指导。90年代后,江泽民、李鹏、朱容基、温家宝、李铁映、迟浩田、何鲁丽都先后到厂了解“红玫瑰”骨质瓷的发展与现状,给唐山陶瓷业巨大的鼓励。
40年间,“红玫瑰”从全国第一家打入国际市场到今天仍是60%产品出口,覆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祖国赢得了经年不衰的尊严与效益。它的历史也成为一串闪光的足迹:1984年获国家同类产品岂今唯一一块银牌奖;1992年至1994年连续三届获我国日用瓷质量分等检测全A产品荣誉;1997年香港回归,“红玫瑰”被选定为香港行政长官官邸用瓷;1999年澳门回归,“红玫瑰”被选定为澳门行政长官官邸用瓷;建国50周年,“红玫瑰”被选定为天安门城楼庆典用瓷;2000年,“红玫瑰”被选定为中南海专用瓷、人民大会堂专用瓷、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专用瓷……“红玫瑰”无愧地被誉为中国当代的“官窑瓷器”。
将骨瓷列为唐山瓷业的高峰,而忽略如田家窑及民国前唐山地域的瓷窑制品,实在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至今也没有过一个人,拿出来过一件能确定的田家窑制品,而如果没有后来的红玫瑰,唐山骨瓷的鱼骨、兽骨、绿宝石的真实,也会被历史湮没吗?以实物来诠释历史,在文学的角度,似乎愚笨至极,但至少总要有一次这样的证实,历史才会真实的厚重起来,这样的历史也才会流传下去,这就是真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