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带头向天津市卫生局捐款10万元,向津南区卫生系统捐助医疗器械、药品总价值达38万元。
白手起家
大多数的15岁的少年还在父母的羽翼下无忧无虑地生活,而这个年纪的张祥青,受政府照顾,进入唐山的一家铁厂当了一名工人,结束了边上学边捡垃圾、割猪草、卖冰棍的日子。
回忆轧钢工人的生活,张祥青说:“很热,很原始,光着膀子,火红的钢坯出来,浑身汗如雨下。冬天背后冷风刺骨,累得靠着带着余温的钢坯就能睡着。”不过,当时少不更事的张祥青无论干什么都觉得有意思,铁厂不仅磨炼了他的毅力,也让他学会了独自在社会上生存,学会了如何适应环境。
铁厂开启了张祥青人生的大门。或许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身体上也已烙上铁厂永久的烙印。
就在上班的第12天,一块火红的钢渣迎面飞溅而来,正好卡在张祥青的护目镜上,永远烧掉了张祥青左边的半条眉毛。不幸中又幸运地落下的这个容貌上的缺陷,差点影响了他的婚姻,还断送了他当兵的梦。
到18岁时,刚刚成年的张祥青结束了铁厂的工作,到三哥当兵的地方——石家庄学习做豆腐的手艺,他期望能做点小生意,摆脱生活的贫困。学习归来,张祥青开始一个人单过,他起早贪黑地做豆腐,然而,人生失败的教训却从这里开始。
从南方师傅那儿学来的做豆腐技术并不受当地人欢迎,成本也不低。张祥青在走街串巷时碰到一个同行老前辈,他恳求人家:“大爷,您的豆腐好吃,我学学成不?”善良淳朴的大爷吃了张祥青请的一顿饺子,就收下了这个学徒。迄今,张祥青仍和师傅保持着亲人般的关系。
1991年,靠磨豆腐、卖早点攒起1万元的张祥青夫妇,终于成了万元户。听朋友说倒腾废钢能赚钱,张祥青就把家里的小买卖交给爱人张荣华打理,自己开始介入废钢生意。他怀揣家里仅有的1万元,加上从岳父、哥哥、姐姐那里拼凑来的,共计1.8万元,北上北京。没想到,第一笔生意就把自己的1万元全部赔光。“第一车废钢,人家说‘虽然质量不好但能用,以后给你好的’”,初入商海的张祥青回到唐山一看货,立即明白自己吃了轻信的亏。
天生不服输的张祥青却认为,生意亏了反而要做下去。当时做废钢生意的人很多,关系错综复杂。新加入者很难生存。然而,能在这一行里赚到百万身家的,惟有意志刚强者。当时,张祥青每星期往返北京三趟,从北京押货,傍晚出发,到家已是凌晨三四点,早上七八点就得起来卖货,当天夜里再赶到北京,“累到头发都是躺在炕沿上让老婆给洗”,张祥青言。
1993年,张祥青赚到了300万。随后国内整个钢铁市场低迷,废钢是卖给钢厂做原料的,而很多钢厂纷纷倒闭,废钢卖出去收不回钱,工人半年开不了工资,产业的上下游互为债主,整个行业陷于三角债之中。扛到1995年,张祥青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废钢生意给了张祥青享用一辈子的经验:一条路走久了肯定会死,因为市场就那么大,人越来越多,所以就要变革,寻找新路。
1995年前后,张祥青自己开烧结厂,“仍然走的是捡垃圾的老路子,不同的是目光从首钢垃圾山中的废钢转向烟尘中的铁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