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二者的磨合是个长期的过程,长期合作有利于广告公司为企业制定长远的、全方位的销售计划。我也面临这个困难,但是我善于用成功的案例去说服企业,随着我们知名度的提升,我们与客户的合作已经达到至少两年。在客户原则和品牌规划与我的策划冲突时,我常采用极端的手段来解决,比如2003年,湖北一家企业不接受我的提议,我在他们厂区绝食抗议,最终他们妥协了,产品广告最终十分成功。我认为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偏执狂。坚持原则,永不妥协,这也是我走到今天的秘诀。
把握市场脉搏,走向国际
商报:战争般激烈的竞争中,本土广告公司应该怎样发展?
叶茂中:中国广告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79年到1989年是个靠“胆”生存的阶段,当时谁胆大谁就赢,比如“燕舞”敢做广告,就成为录音机的老大;春兰做广告就坐上了中国空调的第一把交椅。当时做广告起效时间是7天,很多有远见的企业都利用广告起了家。1989年到2000年是第二个阶段,这时段广告的起效期已经延长到90天了,激烈的竞争就要求广告企业用“智”来竞争。2000年以后,媒体更加多元化,利用广告推广品牌的难度更加大了,每则广告的起效时间也长达9个月。市场蛋糕大了,但瓜分的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广告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迎合中国消费者。我一直认为不要试图引导消费者,而是要迎合消费者,消费者是广告人的老师;只有弄懂了消费者,才能把广告做成功,才能真正帮客户卖好货。
商报:公司最近有哪些新的发展计划?
叶茂中:最近在接一些国际的单子,比如与德国的“舒雅”内衣谈合作问题。以前,一件内衣卖几百上千很难让中国人接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层次也在逐渐拉大,针对不同的市场,我们也在做不同的广告策划。还有些客户的产品卖到俄罗斯、韩国,我们也在积极帮助他们进行营销。广告公司的发展就像藤依附树一样必须依托企业的发展,但现在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不到10个,这对广告企业是一种悲哀。中国企业应该借鉴韩国,曾经韩国产品也是价廉质次的代名词,但如今韩国品牌形象完全不同了,如三星在全球的销售就已经超过了索尼。相比之下中国有着更多优势,中国品牌走出去应该是充满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