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据说唯一的)在中国的授权培训机构招聘讲师,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不仅要透彻理解并宣讲大师的管理理念,而且还不能有任何的挑战和更改。孔孟之道在中国千百年来不断遭遇挑战同时其内涵也不断发展,没想到美国竟然出了个如此完美的被中国人顶礼膜拜的圣人,到了中国竟然丝毫不会水土不服。
一.美国管理思想第一贻害是关于组织战略。“差异化战略几乎是唯一可行的企业战略,而成本领先和细分市场专注则算不上战略”。这是企业战略大师迈克波特对自己战略理论的发展。此理论在中国如此深入人心,它误导并扭曲了整个商业发展的方向。投机取巧,这是差异化战略在中国的变种。技术积累不够就在营销、包装上取胜;所以国内某些PC企业沦为组装厂竟然还号称自己代表了民族产业的振兴;奶制品企业不关注质量,竟然在营销上投资巨大,如蒙牛、三鹿之流在各类媒体上风头正劲,而出事儿的经常就是这些企业。
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哪里?质量或是技术积累是绕不开的门槛,门都进不去难道还能爬墙过去?而这种差异化的战略却引导了企业在墙上打洞,损害了中国产业的声誉,也让企业自取其辱。要么是学习华为,无论如何都要翻过这道坎;要么就不要动辄把自己定位成国际化企业或全国市场,关注区域市场有什么不好?看看欧洲那些小企业吧,一样可以给跨国公司提供产品或服务,或者几代传承下来的咖啡馆或面包房,中国不正需要更多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吗?
二.不把员工当人,或不当作完整的人,是美式管理关于企业文化的解读。员工被看作了资产,可以被估值,买卖;“人”不再被放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对待,而只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财富,而签署的员工或福利合同很多仅仅是出于遵守法律的目的;所以美式企业对人是很少尊重的,更谈不上忠诚。老板炒员工鱿鱼,员工炒老板鱿鱼就成了自美资企业蔓延出来的病毒,使得中国关于家庭、朋友和忠诚、友谊的传统人文精神几乎被荡涤干净;连阿里巴巴的马云这样受尊重的企业家都会为了所谓维持企业的声誉而“开除”那些打拼多年的高管;再看看百度、联想、携程、万科等等这些标杆式企业吧,有多少创业元老还能够幸运地渡过一次次企业的挫折而持续为企业服务?如何指望他们去成就百年基业?
所以中国企业搞知识管理几乎是一启动就会陷入死胡同:大量的投资在IT设施,把员工当贼去防备却同时试图把员工脑中的所有知识都写下来留住。沟通过程创造知识,最有价值的知识不是写下来的,而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以及沟通过程;留住知识的最好方式是留住员工,并创造相互交流、学习的空间,以及鼓励创新的奖励机制,而不是购买IT设施。
三.迈克波特后来强调差异化战略其实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标。那么企业的目标在哪里?企业一词(CORPORATION)的本源指的是“一群人”,所以企业也要做“人”该做的事儿,承担“人”该承担的责任。但如果把为股东谋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当成是企业存在的最重要的目的,企业家就会不择手段去谋取私利,最多是偶尔施舍,却把施舍看成是证明自己流的满是道德血液的例证,从别人身上盘剥1000元,还给别人1元,然后就觉得自己成为了慈善家和有道德的人,真是可笑荒谬的逻辑。这根本就不是人该做的事儿,这样的企业家还能被称作人吗?最多是一群变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