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鸿 男,1938年9月生,江西泰和人,196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现任该院副教授。擅长传统陶瓷雕塑兼绘画艺术,其作品和论文曾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多为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收藏。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雕塑学会会员,江西省美协会员,传略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家辞典》,《世界名人录》等。
图:刘超鸿陶瓷院校工艺美术副教授
功夫在诗外,厚积而薄发,把传统工艺技法与现代审美情趣的完美结合,是刘超鸿先生“寻天人合一,找矛盾发展,悟诗情画意,领时代风骚”这一创作理念的具体体现。1960年,在系主任的安排下,刘超鸿和另外几个同学成了蔡寿生的弟子,主攻镂雕和堆雕。1962年,刘超鸿大学毕业,由于他在雕塑陶瓷上取得的成绩,他留校任教。1964年,他和学校里一个画国画的老师同时接到通知:“创作作品,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当时我别提多高兴了,因为在此之前,陶瓷作品从来没有进入过全国美展。”刘超鸿说,他当时创作了一件《老工人学毛选》的作品,顺利入选美展。几年后,就在刘超鸿把心思全部都扑到雕塑陶瓷的教学和创作上时,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这场运动中,刘超鸿没有机会再从事陶瓷雕望创作。但他却另辟蹊径。找到了一条既顺应形势,又不荒废雕塑创作的路,他开始辗转于景德镇、井冈山、南昌,并先后在这些地方利用其他原料创作大型的毛主席雕像。
“在很多人眼里,那场运动夺去了他们的创作生命。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正是那段用其他材料搞雕塑的经历。丰富了我的雕塑手法,让我在日后的创作中受益。”刘超鸿说。现在。他正在为中山大学创作—个4米高、120米长的大型雕塑,如果没有当年的那段经历,他恐怕不会大胆地接下这个任务。在刘超鸿看来,他今天的成就和他的教学工作是分不开的:“因为要教学生,我必须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一遍又一遍地复述,而这样的复述,按老话来讲,就叫温故而知新,每次把知识传递到学生们那里时,我感觉我对这个知识的认知也提高了不少。”正是因为这样的温故而知新。刘超鸿的创作也在一步步提高,他开始在思考一个问题:“陶瓷雕塑并不难,但要让雕塑作品给人一种自然、生动的感觉就很难了。我应该怎么做?”他开始注意自己在创作时的创新。现在,刘超鸿已从陶瓷学院退休,作为师者,他很自豪地告诉我们,他有很多学生都已经在陶瓷雕塑界扬名立万,还有很多学生已经利用专业,开设了陶瓷厂,成为了大款。但作为一名从事陶瓷雕塑的艺人,刘超鸿却显得特别谦虚:“有人说我的作品很自然,很生动。但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我想我这辈子都在追求作品天人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