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瓷业教育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成立的“湖南瓷业学堂”。这是醴陵第一所也是中国的第一所近现代瓷业教育机构。
图1:湖南瓷业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晚清朝廷颁旨废除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各省纷纷成立了各类新式学堂,“湖南瓷业学堂”与“湖南大学”的前身“湖南高等学堂”几乎全都由进士出身的人来担任,后来才有所变化。当时的湖南各校聘日本教师达20多人,“湖南瓷业学堂”一家就聘了5位,是当时新式学堂中最令人瞩目的学校之一。
“湖南瓷业学堂”成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月,熊希龄任学堂监督,以姜湾的神农殿作为临时校舍。冬季开始招生,日籍教师也来到了醴陵。设速成班、艺徒班,每班学员30人。开学后,文俊铎任学堂监督,教务长是常先,庶务长是沈明熙。
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季,校舍基建完成,又招收永久班学员30人,学制为四年。
宣统二年(1910年),“湖南瓷业学堂”改名为“湖南瓷业艺徒学堂“,仅设艺徒班。原永久班学员全部转入”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继续学习,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养。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湖南瓷业艺徒学堂”改设为“湖南省立乙等窑业学校”。1917年,由于时局动荡,学校经费严重短缺,只好让学生们去校内的窑业试验场实习,以此解决办学的困难。1918年湘战爆发,学校从此再也没有招生,实际已经停办。
民国32年(1943年),在醴陵开明绅士阳兆鹏的倡导和呼吁下,成立了“湖南渌江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从渌江桥的桥会田租中拨出1400担作为基金,程潜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最初开办在东门上三刀石渌水名园,第一次招收学生43名。民国33年(1944年),学校准备扩大招生规模,向省建设厅租用姜湾瓷学巷内的原“湖南瓷业公司”旧址作为校舍。学校搬迁后不久,6月1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醴陵,学校只好停办。民国34年(1945年)春,校长王太忠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于醴陵南乡大障借用杨梁公祠恢复上课。没有课桌,向当地大联小学借用;没有教员,便叫自己的两个儿子王启人和王启夫教语文和英语;没有办学经费,他就变卖家产以充学用。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他自己仍坚持授课,他的学生朱方义后来著文回忆,校长王太忠为鼓励其在艰苦条件下执着求学,在作业本上批语“环境不能难志士,艰难倒可助英雄”,令朱方义终生难忘。
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渌江职业学校在“流亡”一年后又迁返姜湾继续办学。
民国36年(1947年),校长由杨焘担任。后来李岳传进入学校任教,他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在学校内领导开设了免费学习的民众学校,张学政、刘伏连、许春连等担任各科教员。1948年后,他们组织进步师生投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开展护校、护厂、迎接解放的活动。1949年7月25日,醴陵宣告解放。渌江职业学校由县人民政府接管,从此没有继续开办。
1951年,为了适应生产发展,在醴陵县育婴堂德文化馆内成立了工人夜校业余绘画训练班,部分办学经费由学院每人每月交五角钱来解决。吴寿祺、阳卓湘、林家湖、邓文科等人担任美术教师,一直办到1958年。这期间,共举办了13期培训班,使300多名陶画工人得到了绘画知识和陶瓷彩绘技术培训。
1958年6月,“湖南省醴陵瓷器公司瓷业学校”成立。
1959年,改设“湖南省轻工业学校醴陵分校”,邹凤楼任校长,当年有200名新生入校,学校搬入原陶画一厂。学校党政工作由醴陵瓷器公司归口管理。同时在校内又附设“职工业余中等技术学校”。有计划地培养工人技术骨干。
1963年7月,“湖南省轻工业学校醴陵分校”学生毕业,经湖南省轻工化工厅分配工作。自此,“醴陵分校”完成了新办“湖南省醴陵陶瓷技工学校”的过渡任务而宣布撤销,部分教职工留下继续工作,另一部分调回长沙“湖南省轻工业学校”。
1965年3月,在“醴陵陶瓷工人技术学校”基础上升格为“湖南省醴陵陶瓷中等专业学校,纳入湖南省秋季中专学校招生计划。原在校学生仍按原招生性质毕业。由于1966年、1967年、1968年三届毕业生是按中专要求教学,学制三年,所以后来经省教育厅批准为中专学历。
1974年,经湖南省经委、省教育局批准恢复“湖南省醴陵陶瓷技工学校”,筹办过程由醴陵国光瓷厂代管。1975年底招入100名学员,到1976年开学后很快恢复了原貌,此后不断发展壮大。
不久,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9年这所学校停办。
1985年,停办的学校恢复,改名为“湖南省轻工技工学校”,招生500人,并承担全国陶瓷行业培训任务。
图2:湖南省轻工技工学校
2003年升格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湖南省轻工高级技工学校”。设陶瓷工艺、陶瓷机械、美术等专业。2008年,“湖南省轻工高级技工学校”与“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办学,开办了陶瓷工艺美术和陶瓷工程大专班。此1974年以来,这所学校作为全国陶瓷行业技工培训基地,为全国培训学员五千余人,为醴陵本地培养毕业生近两万人。王明行、胡勇波、曹兴军、张一明、张发明、黎建凯、王旭明、彭玲、丁海波、易建虹等人都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
这些毕业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有的走向领导岗位,有的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勤奋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让瓷库中国小编向大家介绍一款精美的产自醴陵的瓷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登录瓷库中国主页购买。
图3:薛涛吟诗图荷花仙子将军瓶
李人中,1937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湖南醴陵人,原醴陵群力瓷厂副总工程师,湖南省陶瓷美术家协会理事,醴陵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从事陶瓷美术设计,创作和技术管理工作,其作品特点是:重题材,重民族特色.国画技法结合釉下特色工艺在陶瓷上运用得炉火纯青。1951年开始学艺,供职于群力瓷厂,曾任群力瓷厂副总工程师,湖南省陶瓷美术协会理事,醴陵市美术家协会主席,1962年起,一直从事陶瓷美术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其作品的设计特点是:重题材,重民族特色,处理手法常用中国画技法与工艺美术技法相融合。1972年起一直在醴陵群力艺术瓷厂担任陶瓷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他先后担任过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用瓷的设计工作。1974年为毛泽东主席设计月季花薄胎碗及茶具,1985年受国家轻工部的派遣,以陶瓷美术专家的身份技术援外一年,1989年被湖南省轻工厅和省陶瓷协会授予“优秀陶瓷美术工作者”称号,1991年,受日本政府邀请,赴日参加美术展览和美术表演。曾多次参加主席用瓷,人民大会堂用瓷,中南海用瓷,国家礼品瓷的设计与绘画工作,作品多被陶瓷馆及私人收藏家收藏。1992年受日本瑞浪市邀请赴日参展合表演,受到好评。1998年获景德镇“国际陶瓷精品大选赛”创作奖,作品被北京民族文化宫和广东博物馆收藏。2007年中央电视台(CCTV4)在拍摄《国宝档案》--《四季花瓷碗》由李人中老师担任艺术总监。在中央电视1台拍摄的《红官窑》20集电视连续剧中担任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