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客体作为叙事的手段,以讽刺作为表达的艺术——最近在家居设计界掀起的“颠覆革命”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就连最古老、最负盛名的英国工艺品——骨瓷——亦未能幸免。
确切地说,英式骨瓷目前正遭遇一场由艺术家与消费者联手发起的“双重反叛”:前者以暗黑叙事与尖锐讽刺颠覆骨瓷所固有的典雅贵族风,从头骨到战机纹饰,从解剖学演义到粗野主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将骨瓷作为探索社会、政治及经济问题的载体;后者则以艺术之名寻求超越审美层面的情感共鸣,从而开始了从流水线消费到个性化收藏的华丽转身。
挑战偏见
“挑战人们对骨瓷的偏见即是我们存在的理由。”保罗·比夏普如是说。这位陶瓷专家于2009年创建了New English网站,旨在鼓励艺术家“创造出可以让人们一边微笑一边思考的作品”。在他看来,理想的骨瓷不仅可同时提供感官享受与实用价值,还能与人们建立情感联系。换言之,它能够“传达真正的意义” 。
对意义的探索与追求即是菲比·理查森的创作宗旨,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16世纪医疗版画及骨殖展示。她摒弃了那些“简单”或“漂亮”的图案,只为了“在设计中注入某种意义”。尽管如此,其作品依然不乏黑色幽默的气息。譬如“骨瓷”系列的名称本身便是一个双关语,每件作品表面均绘有骨骼图案,其中一组四件套咖啡杯恰好可以拼成一幅骷髅图;若是将那组十件套瓷盘悬挂在墙上,一幅完整的人体骨骼图赫然呈现在眼前——设计师乐此不疲地对骨骼进行分拆与重组,仿佛沉浸在一个童年的游戏中而无法自拔。
“艺术家从我们的集体思维中撷取了某个文化元素或记忆碎片,然后以扭曲的手法展开新的叙事。” 伦敦艺术商拉比·哈格的评论恰好可用来阐释卡伦·瑞安的“七宗罪”系列。印在瓷盘上的“愤怒”、“恐惧”、“内疚”、“悲伤”等字眼分外刺目,似要撕破最后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我试图将关于祖母家瓷盘的记忆融入日常生活的语境中。”卡伦解释道,她喜欢在大甩卖时搜罗二手瓷器,以女性叙事手法——有时带有自传性质——进行再创造,其核心理念是“展示家居生活领域人类经验的深度与广度”。古老的釉质纹理即是历史的见证,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精彩的故事。
同样令人不安的还包括丹·鲍德温的头骨咖啡杯,杯底的蓝色刀片装饰颇具惊悚效果;巴西街头艺术家赫伯特·巴格里昂的骨瓷处女作则取材于略带黑暗色彩的民间传说;伦敦艺术家INSA设计的“高跟鞋”咖啡杯系列活泼风趣,极富青春气息,自杯沿缓缓“溢出”的24克拉黄金更是点睛之笔。据介绍,全套限量版餐具系列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正式推出。“街头艺术属于典型的反模式化风格。”哈格指出,正是“这种轻微的扭曲感”令上述创作脱颖而出,成为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愈颠覆愈热门
被颠覆的英式骨瓷大概已不再适合充当传统的生日礼物——假如对方对骷髅或人体解剖过敏的话。卡伦承认“人们确实会感到有些不舒服”,但新骨瓷“并非全然指向暴力,其中也有爱与美的成分。人们之所以产生强烈的反应,亦是因其超越美学层面,进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叙事之故”。
事实正好与人们想象中相反。颠覆派作品的人气与日俱增,其收藏价值逐渐受到市场认可。譬如那些绘有城市建筑的骨瓷起初除了建筑师外几乎无人问津,但很快便咸鱼翻生,销量剧增,其中最受欢迎的“伦敦国王十字街8号煤气柜”与“威尔士布莱纳文煤矿”系列几乎脱销。用瓷盘之类的传统媒介来承载自己偏爱却不讨好的粗野主义架构,设计师罗宾·法夸尔自称“乐在其中”。出人意料地,这种恶作剧式的自娱自乐之作开始吸引愈来愈多的客户,并与后者建立了情感及审美层面的互动关系。对此,哈格的解释是,消费者试图在新骨瓷中寻求个人意义——一种对真理与真实性的表达。
与此同时,新骨瓷的日渐流行亦是人们对流水线生产的一种反抗。“自金融危机以来,零售商一直在打大众牌,但是消费者需要不一样的东西。” This is a Limited Edition网站CEO达伦·莱利称,该网店代理的城市涂鸦艺术骨瓷产品要价不菲,销量依然节节攀升。Shop at the Savoy网站总经理西蒙·汤普森亦对此表示赞同:“我们的客人当中有许多大收藏家,他们喜欢新鲜事物。”一些略带黑暗气息的哥特风作品往往能带给人惊喜,譬如马克西姆的“美心鳞翅目”系列,初看不过是斑斓可爱的彩蝶,细看才会发现蝶翅上方竟是一颗颗骷髅!据介绍,这套售价100英镑的限量版咖啡杯在各个年龄段的客户群当中都极受欢迎。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事情是,我们的晚宴正变得愈来愈索然无味,亟须加入一些“有趣的戏码”——还有什么比咖啡杯上的骷髅更能刺激你那疲软的神经呢?
“将陶瓷作为迷你艺术品加以收藏并展示,这项悠久的传统正逐渐得以恢复。”按照比夏普的说法,骨瓷既是一种实用型家居装置,亦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存在,这种矛盾的迷人特质赋予了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与创作活力。至于这场颠覆游戏最终将走向何方,其实并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