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两地民众对观音的信仰非常普遍。在台湾,观音寺随处可见,据1930年调查,台湾观音寺有329座,1985年统计台湾观音寺增加到600多座。台湾最早的观音寺是彰化龙山寺,而香火最盛的是台北市万华龙山寺。这两座龙山寺乃至台湾大多数观音寺都与安海龙山寺存在渊源关系。
安海龙山寺原名天竺寺,又名普现殿,因位于龙山之麓,故名龙山寺。据志书记载,东汉时,有一位名叫一粒沙的高僧,经过安海时,看见一棵十几人才能合抱的大樟树会发出光芒,就将它雕刻成千手千眼观音。隋朝时龙山寺重建,唐宋以后多次重修,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寺院。
现存的龙山寺,主建筑分前殿、中殿和后殿。大殿的左侧为钟楼,每日晨昏按惯例要撞钟108下,取名“天竺钟梵”,成为安海的八景之一。正殿上方高悬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题写的“通身千眼”的匾额,殿内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高2.3米,身披莲服,两脚微露,站立在石雕莲座上。头戴花冠,花冠正中雕刻一尊坐佛,上雕众多小佛首。此造像眉目清秀,耳大嘴小,圆额丰颐,庄严慈祥。肩膀之下,一双主手带镯,垂弯合掌于前。两侧向上和向前旁生出1008只手,每只手都有一只慧眼,手上分别执书卷、珠宝、花果、钟、鼓、乐器、法器等,手姿各异,在两旁呈半圆形状,犹如孔雀开屏,光彩照人,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瑰宝。
安海龙山寺的千手千眼观音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影响极大,台湾大多数观音寺与安海龙山寺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台湾最早的观音寺是彰化龙山寺,建于明永历七年,即1653年。相传当时安海龙山寺的肇善和尚捧一尊亲自雕刻的观音石像,前往普陀山朝圣,途中遇到风暴,船只失去控制,随浪漂流到鹿港,遂就地结庐苦修,草创龙山寺。若干年后,肇善又回安海恭迎神像分灵鹿港。乾隆年间,泉州人陈邦光主持扩建,特邀泉州名匠设计兴工,并从晋江购买杉木、红砖等建筑材料,运去台湾,规模格局均模仿安海龙山寺。后人在修建时,从拆下的红瓦背面,还能见到“泉城阮协兴号”字样。至今在鹿港龙山寺门外仍立着一块“衍自安海龙山寺”的石碑,记录它与大陆的神缘联系。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造了观音亭、观音宫、龙湖岩等寺院,在这些佛寺中都供奉有观音的神像,可以说郑成功开辟了台湾崇信观音的传统。在台湾,观音寺随处可见,其中,台北市万华龙山寺香火最盛。相传,古代有一个移居台湾的泉州人,在去购买藤木的途中,经过艋胛(今万华),歇息于现今寺址,将随身携带的香火忘记带走。当晚,附近居民看见树林中放射异光,天亮后前去查看,发现树枝上挂着写有“安海龙山寺观音佛祖”的香袋,以为是观音显灵,遂集资建造寺院。
据《艋胛龙山寺全志》记载:艋胛龙山寺建于乾隆三年,由闽南的晋江、惠安、南安三县的移民共同集资合建。正殿建成后,一批专门做泉州生意的商人,当时称“泉郊”,捐款建造后殿,另一批与大陆北方作生意的商人,当时称“北郊”,也捐资协建,供奉天上圣母、文昌帝君、关帝等。后来多次修建,1919年重修时,还派人到晋江安海龙山寺绘制图纸,并聘请惠安建筑师王盖顺策划兴工,主持重建。
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包括台湾同胞如此喜欢观音?除了观音的大慈大悲、法力无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观音的形象有关。下面我们首先了解下观音信仰的由来。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而且往往不止一种宗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宗教,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在诸多的宗教中,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被称为世界有三大宗教。
佛教大约在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内地,魏晋南北朝时得到迅速发展,唐代时就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形成了与道教、儒教三教鼎立的局面。
佛教是多神教,其神佛世界中,菩萨众多,而影响最广、信仰者最多的当推观音菩萨,不要说在汉民族中以观音为名的,或以供奉观音为主的寺、庙、阁、堂、 庵、楼不可胜数,在我国的满、蒙古、羌、彝、白、傣、水、壮、瑶、毛南、畲、藏等少数民族中,观音也有众多的信仰者,特别在妇女中,观音的影响甚至超过佛祖释迦摩尼。所以古人有“佛殿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的描述,还有“户户观世音,家家弥陀佛”说法。
观音也称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一直沿用至今。佛经说,观音的名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佛教认为,能给予众生快乐称“大慈”,能去除众生苦难为“大悲”,观音具有大慈大悲的道行。观音顾名思义,她会用眼睛观察声音,传说芸芸众生众生中一旦有人患难,只要诵念她的名号,观音就会寻声前去救助。
由于观音的信仰者很多,平时求助于观音的人不少,而观音总是不分贵贱贤愚、良善丑恶,有求必应。民间传说,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众生,观音往往有不同的化身,所以观音的形态很多,有六观音、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等。在三十三观音中,杨柳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洒水观音等,是民间最为熟悉的观音造像。
在百姓看来,有那么多人求助于观音,而她只有一双眼睛两只手,肯定忙不过来,所以,要给观音增加手和眼睛,并且编造故事,将千手千眼观音完全汉化。
据宋代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和元代的《观世音菩萨传略》记载,千手千眼观音原是某国妙庄王的三女儿,名叫妙善。将成年时,妙庄王为大女儿妙清、二女儿妙音和三女儿妙善定亲,老大、老二都服从父命,只有老三执意不从,结果被赶出王宫。出宫后,妙善到香山出家修行,修得正果,成为菩萨。后来,妙庄王浑身长疮,国医束手无策,已奄奄一息。妙善化为一老僧前去看望,说非要亲身女儿的手和眼作为药引才能治愈。妙庄王想让大女儿、二女儿献出手眼,均遭到拒绝。老僧便说:“香山的主持行善救人,向她求救准能解决。”妙庄王派使者到香山求教,果不其然,主持剁下自己的手,挖下自己的眼睛,托使者交给妙庄王。妙庄王的病很快康复,就上香山答谢,才知道主持是自己的三女儿妙善。于是,痛心疾首地请求天地再为妙善长出手眼。妙善的孝道感动了天地,不一会儿,妙善真的长出了千手千眼,妙庄王也皈依佛门。
实际上,在观音的造像中,千手表示遍护一切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人间一切事,寓意大慈大悲,法力无边。
千手千眼观音造像一般是四十手和四十眼,分别配上佛教的二十五“有”,即三界中二十五种众生的生存环境,四十乘以二十五,正好是一千。当然也有真正的千手千眼的观音,但不常见,福建晋江安海的龙山寺大殿内的千手千眼观音就是一例。
传说浙江的普陀山是观音的道场,它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合称为四大佛教名山。梅岑岛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风景秀丽迷人,被誉为“海天佛国”、“海上仙境”、“海上第一大山”。普陀山上有普济、法雨、慧济3大寺,88所庵院和128处茅蓬,极盛时常住僧尼3、4千人。每逢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观音法会时,来普陀山朝拜的信徒更是人山人海,1988年超过110万人,近年来继续呈上升趋势,每年有数百万人到普陀山朝拜,其中有不少是台湾同胞。
我们今天常见的观音塑像是一尊女菩萨,但在敦煌画像中,观音都是男性,且有两撇小胡子。那么观音是什么时候从男性变成女性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的呢?
在《法苑珠林》、《太平广记》都说观音是男性,甚至连《悲华经》也说观音原是印度一位国王的长子,和父亲及弟弟都随释迦牟尼修行,后来释迦牟尼给他们改了名,父亲叫“阿弥陀佛”,两个儿子分别称“观世音”和“大势至”合称“西方三圣”。
观音从男变女开始于南北朝。当时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尼姑和女居士的人数剧增,连北魏灵太后也笃信讲教。随着佛教的发展,特别是女信徒的增多,就产生了这么一个问题,女人能不能通过信仰佛教而成为菩萨?如果不能,那么,无数的尼姑,女居士皈依佛教有何用?如果能,那么,为何众多的菩萨中连一个女性也没有?
佛门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吸引大批妇女信佛,有必要造出一尊女菩萨来,于是这个角色就摊派在观音“头上”,观音“摇身一变,从男性摇身一变成为了女子。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所塑造的观音,其原型不是眼观鼻、鼻观心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而是风姿窈窕的仙女形象,观音既不剃光头,也不着袈娑,而是长发汉装,眉如小月,眼似双星,樱桃小嘴,穿白袍,盘龙髻,左手执扬技,右手托净瓶,端庄秀美,慈祥可亲。可以这么说,中国女性的所有的美都集中在观音身上。在男人看来,她是有无穷魅力的仙女,在女人看来,她是一尊可倾吐隐秘的贴心菩萨。
因此,百姓有困惑、有难处,自然更愿意求助于这位美丽的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了。哪怕就是没有困惑和难处要求助于观音菩萨,站在观音的塑像前凝视她,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我家的博古架上就摆设德化陶瓷的滴水观音,是一件非常美的艺术品,我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