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陈庆右年轻的时候使用过这种老式的人工操作电话总机。
红网长沙县分站7月1日讯(通讯员 周游)蓑衣、扮桶、纺车、风车、来田滚子、手炉……往昔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些用具如今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昨日,江背镇文化馆民俗博物展览正式开幕,除了这些农耕文化的记忆外,泛黄的《毛泽东语录》、上世纪60年代的《立功证》、文革期间的瓷器等极富时代特征的红色藏品也一一亮相,引来许多村民围观,激起共同的红色回忆。
听着广播上工去
一个方方正正的红盒子挂在墙上,盒子正面的圆形里镂空出一行行缝隙,上面的油漆已有些斑驳,这可是50年代家家户户都有的物品。村民张梅清告诉记者,这是广播,从前每家每户都把它挂在家里,“一到上工的时候,广播里就会播通知,大家就都拿着工具去干活。”
展厅一角摆放着的一个形状颇似钢琴的大家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窄窄的桌面上摆放着两台电话,竖立着一个方方的盒子,正面布满了60个插线孔。74岁的村民陈庆右介绍,“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人工操作电话总机。每一个特定的插线孔连接着一个单位。当有人拿起电话时,总机上对应小孔上的按钮就会弹出来,接线员问明要找哪个单位后,就把线接到对应的小孔上,就能通话了。”
除了老电话,还有老式的打字机、毛泽东选集、毛主席像章、生产合作社社员手册等。观赏着这些独具时代特色的物件,人们仿佛回到那个渐渐远去的时代,生出一份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感慨。
纺车一天能纺2两纱
“这个纺车30年前我们家也有!”村民吴秋莲指着一架纺车回忆说,“那时我白天做农活,晚上纺纱,一天能纺2两呢!”各式各样的煤油灯也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一到晚上就点着煤油灯,孩子们在灯下看书,女人们在灯下纺纱,做衣做鞋。这些年生活越来越好了,纺车早就不知道去哪儿了。”
展厅的一角摆放着一架梳妆台,表面的红漆已经渐渐斑驳,但仍难掩其精致的做工。“这可是从前大户人家的闺女才有的梳妆台!”村民李玉兰曾经在地主家的小姐闺房里看到过这种梳妆台。这个梳妆台分为三层,下两层抽屉是摆放梳妆用具的,最上层里摆着一面镜子,盒盖打开后可以将镜子支撑起来,方便人对镜梳妆。
江背文化站站长陈恭森告诉记者,整个展览中展出的展品达300多件,涵盖农耕类、粮油加工类、度量衡类,能从多个角度展示出人民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展品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过去,感恩现在,倍加珍惜今天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