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收藏界大腕
马未都
人物名片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藏陶瓷、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中国古代艺术品,著作有《今夜月儿圆》、《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和《马说陶瓷》、《马未都说收藏》、《马未都说》等文物鉴赏、研究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
记者(以下简称记):对时下全国各地勃兴的全民收藏怎么看?
马未都(以下简称马):收藏比较热,从普及程度上看,各国、各民族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喜欢收藏或间接接触收藏的人数非常多,按照央视2008年公布的数据,全国有七千万人收藏。不过我认为没这么多人,可能一个人收藏,家里有五口人都算进去了。全民收藏这个概念有点模糊,应该是全民收藏文化会更好,很多人并没有收藏,但是他看这种节目,我碰到很多人并不收藏,但他关心这样的节目。
记:投资收藏的人是多是少了?
马:其实作为投资的人是很少的,如果把收藏作为纯粹行为来看,占的全中国人比例还是很少,但收藏文化这种文化现象,对人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记:你建议在精力、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搞收藏吗?
马:我不能提出具体建议,我觉得应该多接触一下文化,尤其是在生活质量发生变化的时候。
谈收藏专业性
艺术品本身是泡沫
记:有些鉴宝专家忽悠收藏爱好者,包括央视鉴宝专家被诉卖赝品误导他人,你怎么看鉴宝乱象?
马:我先不说别人,我先说我自己。我从来不在电视上谈钱,用钱来忽悠别人。我觉得能够用钱去收藏的人比例总是很低的,这个行业专业性很强,风险很大,我不大鼓励老百姓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进入。因为技术上有的事不是能说清楚的,就跟教人游泳,不下水,人家说怎么游,脚应该怎么蹬……
记:你说艺术品投资本身是泡沫,这怎么理解?
马:我说艺术品本身是泡沫,因为它的本身成本是很低的,一张画成本就是这张纸墨,它能有多大成本?全都是利润。你像一个瓷器,成本极低极低,尤其是古代瓷器,成本已归零了,历史上是有成本的,经过几代人它就归零了。艺术品所增长的所有价值,理论上讲都是一种泡沫形态,因为其他商品都有成本,而艺术品成本在总价值里占的比重微乎其微甚至忽略不计。
二战以后,全世界的艺术品才变得非常贵,主要是欧洲经济发展得很快,尤其是美国,它在二战中是获利的,它就买了大量艺术品。我们今天艺术品的总体价钱实际上是国力的一个表现,跟个人无关。从宏观上讲,艺术品最终社会价值是由社会背景决定的,今天的社会稳定所以艺术品贵。如果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以这个速度向前去走的话,那艺术品还会贵,它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当你的经济发生问题停下来,它就会停。它实际上是社会消费的一个信心,艺术品值钱,社会肯定是安定和谐的、国泰民安的。
谈“百家讲坛”
观众也有疲倦时候
记:你在央视“百家讲坛”说收藏,“百家讲坛”最近好像到了一个低潮,你怎么看待“百家讲坛”兴衰?
马:我觉得一个电视栏目有周期性很正常,初创期、上升期、全盛期、衰退期,我觉得每个栏目都一样,不只是“百家讲坛”。观众也有疲倦时候。我想“百家讲坛”还是取决于讲课的人,如果有好的内容、好的讲演者出来,还会受到关注。
记:你是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和馆长,你怎么看待私人创办博物馆?
马:我们是全国第一家私人办起来的私立博物馆也叫民办博物馆,才15个年头。今天这么多全国私人和私企想做博物馆,肯定是一件好事,首先大家觉得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了。通过个人的力量去做博物馆,我们走得还真是很快的,像美英这样的强国走了二百多年了,我们才用了人家十分之一时间。中国人对自己过去的文化有这么大热情,这点精神应该肯定。
谈给爱好者忠告
多学习、少幻想
记:你的观复博物馆失窃过吗?比故宫严吗?
马:没有,等着你去呢(笑),我们壁垒森严,肯定比故宫严。因为故宫本身不适合作博物馆,它不是按博物馆设计的,它是一个庞大的居住群落,过去皇上办公居住都在里面,所以故宫藏起人来是非常容易,如果说有人成心在里面藏着,你找他非常困难。
记:对初入收藏界爱好者有什么忠告?
马:只有一道理,大家多学习、少幻想。刚才介绍的很多人抱有极大幻想,希望自己一下子就暴富、捡漏,犯了贪婪的毛病。
谈拍卖天价
会呈波浪形前进
记:武汉红色收藏如像章比较火爆,你对武汉的收藏界了解吗?
马: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地域文化肯定有它的成因,武汉是辛亥革命发源地,今年又是辛亥百年,武汉人革命收藏挺多的,其他类收藏我不太了解,不敢随便说。我觉得全国各地都有比较好的收藏。
记:现在艺术品特别是瓷器都拍出天价,以后还会拍得更高吗?
马:它实际上不取决于自身,它取决于整体经济,如果中国经济不出现大的问题,艺术品还会涨。如果经济发生问题比如遇到危机,那肯定停下来,甚至跌到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会呈波浪形前进。因为艺术不是必需品,当你有钱的时候艺术是最后一个请进家的,当你没钱的时候艺术是第一个请出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