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一座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城市史、一千五百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十三个王朝在这里演绎出难以磨灭的沧桑活剧,缔造了无数中华文明的“神都传奇”。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洛阳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末、民国时期,洛阳和开封仍是河南省两大中心城市,资本主义性质的近现代工业、商业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开始发芽结果。新中国成立后,洛阳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座工业重镇又一度陷入困境。如今,这个老工业基地正在进行一场艰难的转型攻坚战,奋力建设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锻造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起步
清末,洋布、洋油等西方工业品进入洛阳。洛阳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缓慢发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采用机械裁缝设备生产服装的洛阳裕大裁缝店建立,拥有缝纫机6台,工人10余名,这是洛阳最早的近代服装生产企业。宣统元年(1909年),老城鼎新街人史振元在顺城西街开办鸿文石印馆,利用石印设备印刷书籍,成为洛阳较早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印刷企业。宣统二年(1910年),为了承担汴洛、洛潼铁路的车辆修理业务,洛阳机车修理厂建立,占地3多万平方米,有工人约300人。
民国建立后,工业门类开始增加。1917年,洛阳四德打蛋厂建立,是最早的现代食品生产企业。该厂设打蛋房、烘干房等,生产蛋黄粉、蛋白粉等,兴旺时拥有职工300多人,年利润12万元(银元)。次年,民办新安煤矿公司开业,是洛阳最早采用现代工具进行采煤的煤炭工业企业。接着,宜阳协盛煤矿、中华煤矿等一批用现代工具采煤的企业开始建立。1920年,董家位、魏子清、杨民在洛阳火车站(今东站)北创办照临电灯公司,资金5万元(银元),用蒸汽机发电,发电功率880千瓦,这是洛阳历史上的第一个发电厂,也是洛阳有电灯之始。1922年洛阳晋昌火柴厂建立,这是洛阳现代火柴工业之始。1927年洛阳人石昆创办的大有火柴公司,是民国时期洛阳最大的火柴制造企业。1925年,老城马家织毛巾厂建立,是洛阳最早的棉织工业企业。1931年,洛阳药业公共制药研究所建立,采用现代设备炮制中药,其中六味地黄丸、梅花点舌丹、林则徐戒烟丸等行销全国。
1932年以后,洛阳成为国民政府的行都,现代工业有了一些增长。鸿文石印馆易名为同文印刷坊,设备不断更新,1932年已有铅印机3台、石印机2台,职工20多人。当年,开封新豫印刷厂迁洛。行都建设委员会曾筹资兴建行都电厂,未成功。1934年,中央军官学校洛阳分校电厂在西工小屯兴建,次年发电,装机容量500千瓦。在此前后,洛阳机车修理厂规模扩大,30年代初,已拥有各种专用设备200余台,年修理蒸汽机车23辆,客货车220辆,工人达700余人。针织企业得到增长,30年代中期,针织企业已有100余家,生产毛巾、平布等,采用机械加工。
抗战爆发后,随着豫东的沦陷,大批资金集中于洛阳,洛阳日用化工、皮革工业、食品工业发展迅速。30年代末,洛阳最早的日用化工企业祥大肥皂厂建立,生产的虎牌肥皂行销全国,此后又有20余家日用化工企业在洛阳建立。1939年建立的洛阳工合制革厂用现代设备加工皮革,能生产各种皮件和皮鞋。次年,洛阳土产制革厂建立,是民国时期洛阳最大的皮革制品工业企业,有工人200余人。接着,洛阳出现160余家现代制革企业,洛阳皮革风行一时。40年代初,长兴电磨坊和任太电磨坊成为洛阳最早的面粉加工企业,既对外加工,又对外出售面粉。另外,洛阳日用陶瓷工业在1944年以前已有长足发展,新安瓷业厂、新安缸窑厂等采用现代设备烧制日用陶瓷,其所产瓷器为全国名优产品。
1944年5月,日军进攻洛阳,城内房屋被炸成一片瓦砾,现代工业基本上被摧毁。次年光复后,由于物价飞涨,工业恢复缓慢。
民国时期洛阳近现代工业虽然起步,但是与手工业相比,其所占份额仍很小。手工业作坊仍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前店后厂式的传统经营模式仍是城市经济的主体。
辉煌
1953年,共和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将156项重点工程中的6项放在了洛阳,包括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矿山机器厂、洛阳滚珠轴承厂、洛阳热电厂、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河南柴油机厂,还为其配套了洛阳水泥厂。“二五”计划期间,国家又在洛阳安排了洛阳玻璃厂、耐火材料和棉纺厂、机车厂;“三五”至“五五”期间,国家又在洛阳建设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单晶硅厂和炼油厂。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三线”企业建设,一批“三线”企业又进驻洛阳,使洛阳发展成以机械装备、石油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纺织工业为支柱的重要工业基地;为了和这些重点项目配套,国家又在洛阳建立了10余个部级科研单位,使洛阳的工业体系更加完备。
这些都是洛阳工业从无到有、再到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的辉煌历程。在河南,谈工业必谈洛阳,谈洛阳必谈这些“老三篇”。到改革开放后,洛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尽管一直在发展,但一度出现了步伐缓慢、自我更新能力弱、市场适应能力差等问题,一些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企业,甚至走到了濒临破产边缘。
经过近些年的不断调整、改革,这个老工业基地开始重新焕发活力,一度黯然失色的共和国“长子”企业,再度站到市场前沿,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由原洛阳矿山机器改制而来的中信重工,通过不断自主创新实现成功转型,形成了国内外不可替代的核心制造优势,有效带动了企业新一轮产品结构的调整。这标志着中信重工已成为全球最具实力的重型装备制造商,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洛阳,以一批产业升级重大项目为标志,这些老工业企业都被贯以了新的名称:新一拖、新重机、新洛铜、新河柴、新洛轴、新机车、新春都,如一拖的大马力拖拉机项目、洛玻的玻璃基板项目、洛铜的10万吨电子铜板带项目等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使企业形象、技术和规模得到了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洛阳市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生产总值迈上了2000亿的台阶,年均增长14.6%,人均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
突破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洛阳目前已经形成了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硅光伏及光电等五大优势产业,这五大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了75%。
这是洛阳市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实现优势工业从基础原材料行业向五大支柱产业升级换代的结果。在装备制造领域,一拖集团的大轮拖、中信重工的重型矿山装备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电力总装机容量近910万千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石化产业形成1000万吨炼油、21.5万吨PX、32.5万吨PT A、40万吨聚酯、36万吨涤纶长短丝产能;硅光电产业形成从硅材料到光伏电池组件的产业链,多晶硅产能占全国的10%,光伏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居国内前列;有色金属方面拥有125万吨电解铝、80万吨氧化铝和38万吨铝深加工产能,中铜洛耐建成了世界上规模第一的碳化硅制品基地。
战略新兴产业也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在新能源领域,洛阳已经形成了1 .8亿安时锂离子动力电池、600套风电叶片产能;节能环保装备领域,中信重工纯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0%和80%,北玻公司低辐射镀膜玻璃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90%;生物制药方面,普莱柯生物的猪病毒疫苗市场占有率超过80%。
目前,洛阳已经先后获得了中国制造名城、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节能环保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
经过多年的调整突破,在中原地区拥有最完备、实力最雄厚的产学研链条的洛阳,发展活力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仅十一五期间,洛阳新增各类研发机构33家,其中国家重点试验室4家,数量占全省的80%;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29项,遥居全省第一。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有10项,占全省的80%,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如何实施推进老国企的战略重组和大力培育民营经济,是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活力避不开的难题。在十一五期间,洛阳市在国企战略重组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先后引进了中铝公司、中钢集团、中集集团、国机集团、中色总院、中船重工、中建材、河南煤化集团等40多家优势企业,引进资金210亿元,对洛阳的一批国企实施战略重组,使其重新焕发生机,盘活的资产便达14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