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片:安徽省宿州泗县的乡村中有一条清澈的小河,乍一看它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对当地历史感兴趣的有心之人却知道:这是一条已经默默流淌了上千年的人工河流,它就是曾经消逝在历史中的隋唐大运河遗存。
串场:中国有两条巨龙,一条是盘踞在高山峻岭上的长城,一条呢是横跨五大水系的大运河,这两条巨龙是世界级的人类伟大工程。但是一提运河呢,人们大多数会想到明清之际开通的从北京到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却对曾经辉煌一时、目前大部分埋藏在地下的隋唐大运河知之甚少。隋唐运河修建于隋代,它分为好几个河段。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段是流经河南、安徽,沟通隋都洛阳城到江南地区的通济渠,又被称为汴河。虽然这条河道已经淤弃了几百年,但是近些年来的一些考古发掘,却时刻提醒人们它曾经的辉煌。智慧东方节目组近期走访了隋唐运河通济渠这条古河道有考古发现的几个地方:河南的洛阳、安徽的淮北和宿州。透过这些重见天日的运河遗迹,让这个模糊在岁月中间的人间奇迹多了一些清晰的显影。
主持人:这个运河的开凿是什么时候开始?然后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馆长:是公元605年大业元年,就是隋炀帝上任以后,用了152天。
主持人:150天能完成这么大的一个工程,肯定动用的民夫是相当多。
馆长:百万,一百万。
主持人:同时在这个沿线展开吗?
馆长:全线展开。
主持人:那肯定也会利用一些旧河段,否则150天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平地凿一条河。
馆长:台湾一个学者,他有一本书,他讲得比较详细,就是每一段自然河道,多少公里,这个都有,基本上全部是利用自然河道,然后把它取直,拓宽。
小片:隋唐运河通济渠的线路至今仍是争议颇多的话题,但结合近年的考古发掘可大致推断:它西边以黄河水为水源,经今天河南开封、商丘、永城,穿过安徽宿州、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县注入淮水,整个线路全长近1300里。
民间野史记载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就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方便自己“扬州一日看琼花”。但这仅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之一。事实上,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一统天下,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而经济文化中心却在南方,为了沟通南北,势必需要一条交通要道来巩固自己的大一统江山。
小片:当时作为大运河交通枢纽的古都洛阳城,在2005年,城市中心马路拓宽时,一个形制结构少见的地下遗迹象打哑谜一样出现在人们眼前。
纪实:这个就是在北宋时期为了保证咱们京杭大运河的这种畅通,它要把沂河的水,洛河的水集中调度,使得下游的水能够承载。
记者:能够承载,能够浮起船来。
嘉宾:对,所以说把这个地方修了一个河堤,来保证这个水量不至于在这个地方流失掉,那么这个建筑,应该就和这个河堤一起,就成为京杭大运河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持人:修通了以后好像使用的频率也很高,成为了一条沟通东西的一个很重要的一条交通命脉。
馆长:是的。它主要是运粮食,运粮食这个粮食呢,实际上过去就是一种财政的调拨,过去不是运钱是运粮食,租庸调,对,历史记载上最多的是每年运到700万担。
小片:上个世纪70年代,洛阳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隋唐故城、与大运河结下不解之缘的古粮仓纷纷出土。
这是建于隋大业元年的含嘉仓,它口径近12米长,深7米,一个粮仓就可囤积25万公斤通过大运河漕运的粮食。
记者:这些粮食显然都是通过运河漕运过来的,有没有记载表明这些比如说含嘉仓里头这些粮食,来自于哪些地区哪些省份呢?
嘉宾:它这个仓窖里边出有许多遗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刻铭砖,就是砖上刻的有字。
记者:在仓库里头?
嘉宾:在这个窖的底部,刻铭砖上面都写有时间,哪一年,这个地点,地点包括两方面,一个是从哪个省来的,然后它是这个,到这之后放到哪个窖,这个窖是在第几层,第几点,是哪个窖,人物,谁管的谁守的。
小片:刻铭砖上标志唐代的文字,佐证了运河在唐朝还担负着漕运的重要功能。同时运河的漕运制度比之于前朝也更加完善。唐代还特意设置了专管漕运的官员叫转运史,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专门从事漕运行业的漕夫、漕丁各司其职。完善的漕运系统是漕运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
馆长:漕运呢,在宋代有一次改革,就是把这个整个隋唐大运河分成江,河,渠,漕,还有一个渭,分成四段,就是它水性不一样,江南的船只跑江,然后这个漕运就是漕渠,运河,汴河的只跑汴河,渭水只跑渭水,黄河只跑黄河。
主持人:这个是因为每一段要修仓,
馆长:它就要转运。
主持人:要不江船进通济渠的话,通济渠就显得小了,通济渠里头走的船要去走黄河的话,当然黄河的话这个水流很急的,船的安全性和坚固性,好像走黄河又显得不够。
馆长:它就像现在的一种分工,细化了,分工了。
隋唐大运河 全国人民的粮仓
从洛阳含嘉仓到安徽宿州、淮北运河码头遗址沉睡已久的隋唐运河不再缄默,沉船古物、名窑瓷器、至今依然流淌的泗县河段,串起古运河的前世今生,智慧东方,寻访隋唐大运河。
串场:洛阳城出土的大量的粮仓,成为当时大运河漕运繁忙的见证。另外根据它当年作为一个航运系统来看,我们有理由推断除了洛阳这个当年的交通枢纽城市外,在运河的沿线势必有很多的河道、河床、河堤、码头等等遗存。果不其然,继洛阳粮仓出土之后,一些与运河有关的遗址也接二连三地浮出了水面。
主持人:咱们知道中国的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工程史上一个伟大的一个杰作,那么这个大运河,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路段,特别是隋唐大运河很多地方它已经淹没了,这种运河的考古,在我们新中国以来它进行地多吗?
嘉宾:从我们搞考古的所了解情况来看,这个原来呢,好像有些省市,做过调查,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好像最近几年只有我们安徽,一个是柳孜考古发掘,一个是宿州境内的我们两次考古发掘。
小片:安徽淮北、宿州是隋唐运河通济渠的重要流经地。1999年初,安徽省改造303省道,线路穿过淮北柳孜。在前期改造工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唐宋时期的文物。经考古挖掘,人们发现这里是一座东西长14.3米、南北宽9米、高5.5米的宋代运河石砌码头。今天我们可以进入复原的柳孜码头,把对隋唐大运河的种种猜想化成直观的认知。
主持人:当时候运河上头的船如果在这个地方要是装卸货物或者人上下船,就到这个地方靠码头。
馆长:对,靠过来,靠过码头以后呢,这边是这个货运码头,那个是作的是客运码头。
主持人:这个都是刚刚在柳孜。
馆长:发掘的,保存好以后,就是处理过以后,放在这里,当时一共是八条,出土了八条船。
馆长:因为这个隋唐大运河它是以黄河水为水源,黄河水水性是。
主持人:含沙量大。
馆长:含沙量,善淤,善徙,它是很容易决堤的。
主持人:很容易把河床淤高淤高就变成一个悬河。
馆长:我查了一下《宋史》,《宋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汴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隋唐大运河在北宋169年间,一共是泛滥了15次,就单单是北宋,这160多年,有记载,就是明确,宋史上有明确记载的。
主持人:每一次泛滥肯定都会造成运河上的很多船失事,或者是倾覆了,或者是沉没了,甚至是给冲出河堤之外。
馆长:对对。
主持人:这个独木舟是一根整木做出来的。
馆长:整木挖出来的。
主持人:那是什么木头呢?
馆长:这个好像是樟木吧。
主持人:它的直径我看有一米多吧。
馆长:直径好像最宽处是一米三吧。
主持人:这么大的樟木,我们这个地方产这么大的樟木,这樟木是江西那一带出。
馆长:对对对,应该是外地运过来的。
馆长:过去这个皇帝,这个要往京城运东西,它时限很紧。
主持人:限期要到。
馆长:那么在天气气侯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比如说风暴,大水过来的时候它还要走,如果不走的话,过期到达京城,那是要杀头的。所以这个几百年了,我算了一下大概是隋唐大运河运行整个通航是720年,这720年多少次事故,在这个挖掘发掘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骨,就是当时那个拉纤的那些船夫死亡也是不得了,这个宋史上有一段记载就是说,这个浮尸,整个这个河面上浮尸千余。
主持人:主要很多的纤夫,得了病的,或者当时就暴毙在这个河堤上头的,就抛尸到这个河床里,还有时候失事的船只,上头的一些船工甚至是乘客都完全可能的。
小片:古老的隋唐运河埋藏了多少人世沧桑?在淮北以东不到100公里的宿州,从2006年到2007年之间,进行了两次运河考古发掘。在2007年的一次发掘中,考古人员沿南北方向开了一个梯形截面,上面是37米,下面是20米,深10米,小小一块探方就出土了四千多件成型的器具和数十万文物碎片。
纪实:
主持人:这现在做一个临时的库房。这也就是这次运河咱们宿州的出来的一批东西?
工作人员:对,这是宿州段运河第二次挖掘的一部分东西。
主持人:基本上我看也是各个窑口的陶器,瓷器,瓷器为主。我看这一次好像景德镇窑口的东西不少。
工作人员:对对对,这一次有一些比较好的。
主持人:这是一个詹字姓詹的人订购的东西。
工作人员:对。带这个款的,尤其带这个姓氏款的不光是景德镇烧的,还有一些其他的。第二次有好多这种碗底,它都带有文字。
运河铸造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小片:遗留在古书典籍字里行间的隋唐大运河不再缄默。淮北、宿州这三次运河考古发现,揭开了一个沉睡在地下数百年的运河博物馆。
纪实:
主持人:这个是青铀,隋的了,这是比较早的了吧
馆长:对,这是隋代的。
主持人:就运河现在发现的文物,真正属于运河文物的应该最早只能是隋了。不可能超过。
馆长:对,它是605年开掘的嘛。
主持人:这个青釉罐挺漂亮的。
馆长:俯莲,莲瓣朝下。
主持人:下面是仰莲,上面是俯莲。
主持人:这个据说隋炀帝一共有三下江南,是吧,三下江南,每一次来的时候,都是浩浩荡荡,在这个汴河上。
馆长:200里,船队200里。
主持人:不知道多少人要吃要喝,要吃喝都得有东西来装上,就是要有一个盛器,盛器,沿途肯定都是沿途的百姓,地方的官员来准备这些东西,所以这条运河你们在考古发掘中间会发现那么多隋代的瓷器用具,是不是和这个有关系。
馆长:是的,《隋书》记载隋炀帝下江南的时候,船队列了200里,另外当时就是令500里之内,皆来献食,全部要来献吃的,献吃的就要有容器,要有酒,有装酒的,装汤的,装粮食的,装菜的,然后500里以内呢,就太多了,《隋书》记载就是说,“将发之际第二天”,将要开拔的时候,“多弃埋之”,就是把它丢弃了。
主持人:就是今天这顿晚饭我比如停在柳江这个地方,然后柳江周围500里的地方来献食,明天一大早我就开始往宿州走了,那么你们来献食的时候,东西肯定吃了,没吃反正也都放在这个地方,你不可能再带着盆盆罐罐的东西再500里回去。
馆长:下一站还有嘛,就丢了。
主持人:这些碗啊盆啊盘啊就丢了,丢在运河里头。
馆长:对。
小片:在宿州文物管理所的小院里,有一块在隋唐运河考古挖掘中从堤坝上发现的残碑。石碑的每个侧面都有一些地名,它在当时就是一个翔实的运河交通指南。
嘉宾:这个在,实质上它是在隋堤上。运河,开凿了运河以后,运河的南堤形成一个御道,像御道一样,形成一个像现在的高速公路一样的东西,这个就是反应了当时它的运输的一种发达。
串场:这块残碑佐证了在唐宋年间大运河依然是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另外有史料记载:唐宋年间,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运河的开发和利用。运河的疏浚、扩建工程一直没有间断过。淳化二年六月,汴河的一段河堤决了口,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去视察,步辇行走在泥淖中,十分的艰难。宰相、枢密院使等等大臣连忙劝阻回驾,宋太宗却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于是下令调步卒数千来堵塞,直至看到缺口被塞住,水势稳定之后,他才回宫。由此可见,大运河不但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还是国泰民安的生命线。
小片:交通的便利,必定促使人员的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唐宋年间,运河还成为了一些城镇的催生婆,宿州就是因运河而生的城市之一。
主持人:我们看很多隋唐的一些历史的记载,包括古人他们写的留下的诗文,很多都要从这来来回回往返几次的,像白居易好像就从这往返过好几次是吗?
嘉宾:对,白居易,苏轼,好多大的文学家,诗人,都是从这个地方通过,而且有很多的诗作。
主持人:白居易好像还在咱们宿州这个地方居留过。
嘉宾:白居易他的成长期事实上就是在宿州渡过的,在宿州前后有二十多年。
主持人:在宿州有这么长时间?
嘉宾:对,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都是在宿州。就是以前在唐代,属于符离县,他的非常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这个唐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就是描写的古符离的风景。
小片:过去我们可以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想象置身于古汴京运河沿岸的市井生活:隋堤垂柳、拱桥路人、街头叫卖声不绝于耳。今天我们还能从这些运河码头遗址里出土的各种文物上,体会当年运河周边的风土人情。
纪实:
主持人:这还有生活用品,这是一把骨质的透雕的一种古箅。
嘉宾:这个纹饰制作得非常细腻。
主持人:很漂亮,有花,有鸳鸯,还有什么什么动物,还有一些小瓷雕的东西,这个是一个小娃娃。
嘉宾:这个是宋代的一个瓷塑,它应该说是非常细腻的,包括它这个皱纹,包括它衣服上的褶皱,都交代得非常清楚。
主持人:包括衣服上是绸缎,上头还有一些花纹,左手执这个牙板,是一个击乐俑。
嘉宾:这个应该是恐怕反应当时宋代的时候经济非常发达,人们的精神生活,就比较丰富,当时在一些,当时的一些娱乐场所,有一些艺人,在表演,就反应这些现象。
沉睡千年的盘碗竟然“瓷烧美如玉”
小片:淮北博物馆里收藏了大量运河出土的各大窑口瓷器,其中一部分来自于考古挖掘,一部分来自于民间的捐赠,丁仰振先生就是捐赠者之一,他乐衷于通过瓷器来研究消失的古运河。
纪实:
主持人:这个完全是一个玉造出来的一样。
嘉宾:对。我都喊它玉碗。
主持人:就叫玉碗。这完全就是那种有上千年以上的盘碗,售罄以后,
嘉宾:徽宗皇帝一直说“瓷烧美如玉”。窑工可能在这个方面去追求,这个玉质感烧制我认为它是从温度控制变化研究出来的,或者是三天烧成,或者是两天烧成,什么时间多少火能达到玉质感。我认可它还是在火上的艺术造出来的,慢慢地摸索。对,你猛烧可能就不会出玉质感。到底怎么造出的还要有待研究。这都是很见不到的,只有这个运河上几百年的运输都从这过,每年七八次的黄水泛滥,它不是沉船,船一撑帆掉一部分,留下了这些宝物。没有这个运河,没有这个自然灾害,可能这些东西咱们今天看不到。
小片:从这些出土于运河的精美瓷器来看,运河除了运输粮食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商运物资就是这些极易破碎的瓷器。
主持人:那么从隋一直到元,南北的应该代表性的窑口的瓷器在我们大运河的河道的发掘中间。
馆长:全部都有,宋代的六大窑系,五大名窑,唐代的南青北白,这些都有。
纪实:
主持人:这个鹤踩的花鸟纹,这些鸟画地很生动啊。
馆长:这全部是柳孜遗址发掘出来的。
主持人:按理说它是外销应该走海了,但是它也往北方走。
馆长:它要评优啊,,要进贡啊。现在就像我们留学都到美国一样,要中国的京城认可。
主持人:实际上瓷器是一个又很沉重又易碎的一个商品,它要走旱路的话呢,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实际上依赖于水运,所以我们南北窑口的这种交流,互相影响,就和这个运河是有关系的。
馆长:唐代和宋代是我们国家呢是瓷器大国,也是瓷器出口大国,是世界的贸易中心,那么陶瓷在世界范围内。
主持人:19世纪以前世界上只有中国能造出瓷来。
馆长:只有中国能造出瓷器,那么中国的瓷器呢是一种奢侈品,大量要出口,北方出口要路过这里,所有北方窑口到扬州,到宁波,泉州这三个地方,南方呢,所有的窑口,进贡到开封,到洛阳,到西安进贡又必须经过这里,南来北往留下很多遗存。
纪实:定窑的所有出口的东西,北方路过这里一般是外销的,外销东西有个特点,就是小,它考虑运输成本,空间,套装。因为北方本来是北方大汉,大气,那是它的风格,但是它要外销的话,它做成很小。很精致。
主持人:我们过去讨论中国历史的时候,常常说到中国是一个内向型的国家,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那么它的整个历史的主旋律一直没有离开大陆,而且一直好像似乎有意地在回避海洋。
馆长:那是近代。
主持人:事实上我们看实际上中国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文明这个东西一直像海浪一样拍击着这个大陆,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重新认识这个隋唐大运河,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角度,它是对外交往。也就是说隋唐大运河这个将近一千公里的这么一个人造的一个人工运河,大大的缩短了中原和我们西北地区同海洋的距离,同时也是大大的拉近了海洋同我们中原。
馆长:世界各国与中国的距离。
主持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隋唐大运河的这个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小片:盛唐时期,各大名窑的中国瓷器,浩浩荡荡地通过运河,辗转反侧走上了通往国外的的海上“瓷器”之路,运河促进了中外贸易交流的实现,给大唐盛世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纪实:
主持人:这件琉璃悬胆瓶吧,这个显然是一件外来的东西。
馆长:外来东西,大概是,应该是欧洲那一带的。
主持人:这是在我们运河也是。
馆长:运河出土的。
主持人:哪一个时代的?
馆长:我们认为是唐代的。
主持人:这个是绿玻璃加白玻璃,这个造型这么完整的琉璃器,这个镜子应该是唐代的。
馆长:从纹饰上看是唐代的。
馆长:中国是最强盛的时期呢,应该说是两汉和唐宋,两汉时期呢,发展了往西去的丝绸之路,然后唐宋呢,就是它的强盛时期呢,就是主动把水路打通,走向世界,这个那么唐宋要打通这条出海口,要把这个唐宋时期的强盛送到世界各国,它就必须有,必须有这个隋唐大运河来做它的等于是它的,应该说是它的一个先决条件吧,那么隋唐大运河我就认为是隋代成全了大唐盛世。
主持人:就是隋炀帝自己没享受到,而且还可能在某种意义上真的像史书所说的那样成了一个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和社会动乱的引火索。昏君,但他真的是由于他而造就了李世民的功绩。
解开运河废弃时间的历史未解之谜
小片:然而,随着北宋的灭亡,隋唐运河也走到了即将瘫痪的低谷。但是运河是从什么时候停止使用?至今还是历史上争论颇多的未解之谜。
馆长:在我们这个正史上没有记载,正史只记漕运,什么时候断漕运,断漕运是在北宋亡,1126年,北宋亡,这个就不再疏浚了,就没有记录了。
主持人:基本上就是以淮河为界,南北分治了。
馆长:分治了它就不需要再送粮食了,南方的粮食也不会再送过来。在这个北宋以后呢,它还再继续使用,我在《金史》上查到了它的一些记载,就说明这个河还在用。
主持人:就是官方的漕运瘫痪没有用了以后,民间其实还是把它作为交通的一个要道,在进行水上的各种各样的运输。
馆长:东西交流啊,另外还有个贸易,还得从这条河走,还要走。
纪实:你看这就是马上民族的东西了,对。带有皮具的这个东西。皮囊头。
小片:从运河中出土的少量金代和西夏王朝的窑口瓷器来看,随着国家的分裂,隋唐运河已因疏于管理而不复当年的繁华,只是偶有商旅从此通过。
馆长:另外呢就是,在这个战争史上也可以查出来,就是几次,南宋进攻金国,就要收复失地,进攻金国全部走的是这条河道,
主持人:其实就是要利用这条运河解决军队的运粮问题,运兵运粮。这个都说明了金代是通的。另外,元代呢记载就比较少一些了,但是最终湮塞是《宿州志》有一段记载,宿州制记载就是说到元泰定年间,黄河水,重新改道,向北又回到渤海去了,回到渤海去以后,泗州这里隋唐大运河就开始湮塞了。
主持人:因为它没有水来了是吧。
馆长:水量少了,它在荥阳这个地方,河南荥阳,黄河黄口那个地方,就是进这个隋唐大运河的这个入水口那个地方呢,也是逐渐失修,抬高了,它这个入水量也减少了.
小片:隋唐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500多年的重要作用,直到元代才渐渐失去效用,并且逐渐淤积。但是就在宿州东边的泗县,还有一段运河幸存了下来。
纪实:
主持人:你看这一段,这个看上去直直的一条这边就是公路这边是村庄,这应该就是当时候的那个隋唐大运河的一段是吧。
嘉宾:对,这是保留下来的一段古河道。现在这条运河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这是非常难得。
主持人:对,现在这个作用主要是什么作用。灌溉了吧。
嘉宾:主要是灌溉和水利作用。
小片:这条已经变得很细窄的河流,是古运河遗留下来的一段最写实的印记。如今来到这里仍会有出其不意的新发现。
纪实:
主持人:这个就是河里出来的?
嘉宾:有有,宋代的。宋碗。一会到下面洗一洗。还挺完整。比你们挖出来的还完整一些。在这喂鸡了。
主持人:当时在河里头的时候像这个挖的多吧?
嘉宾:多。还有罐罐,盆盆罐罐都有。
串场:走访了几个运河遗址,我深深地感觉到这条埋藏在地下的古运河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它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还是一道埋藏在地下的文化长廊,留给了我们数之不尽无法再生的文化宝藏。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我得知几天前河南的商丘又发现了一个运河遗址。可见这个被岁月掩埋的人类奇迹,像一串埋在地下的断了线的珠子,它们将接连不断地从泥土中脱颖而出,逐渐地串联出它曾经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