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是依靠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驰骋于职场的,从初入职场的新人成长为职场中的精英,通过多年历炼使自已达到了职场金字塔的尖端,也在发挥自身才能的过程中被企业所认可和倚重。
可是最近在招聘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年近五十岁的职业经理人,进入职业衰退期的他们处在失业状态,并且对于选择未来的职业存有几分困惑和迷茫。其实,我也是职场中的一份子,虽然年龄有些差距,并未到职业衰退期,但是看到一些前辈们目前面临的困境,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研究他们的简历,有一个通病,就是换工作十分频繁,虽然年近五十,有长达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有的人却换了六七个工作单位,甚至还有比这更多的跳CAO经历,看着让我感觉眼花,有的公司,一看就是与过去的经历行业根本不相关的行业,甚至一看就是类似于散户似的企业,仅仅做了几个月就走人了,感觉跳槽极不理性和慎重,没有达到一步一个台阶的上升趋势,更谈不上市场价值的升值。其次,通过整个简历来看,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比如,张先生原来在一个公司做人力资源经理,换工作后做了综合管理部经理,再过了两年又成为负责营销客户管理的经理,不能按照自身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来进行职业实践,也就是说没有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路径,还有人是因为工资待遇比原来高一些就盲目跳了,跳了后才发现不适合,再者是因为家庭或其他原因不能适应,也缺乏长期坚持的毅然,换了轻率离职,在这种不断地选择与适应中,无端地耗费了宝贵的时间;还有的人,在通篇简历中,看不到学习与成长的经历。其实年近五十岁的职业经理人,不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的也大有人在,毕竟他们成长的那个时代,本科教育并不十分普及,有很多是人中专、大专毕业,也有的人是电大、函授毕业的,在后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他们没有系统地去学习提升比如接受MBA、专业硕士或者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等等,去主动补上这一课,这样就导致了一个教育背景的缺陷,在和7O后,8O后的竞争中,他们从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上并不具有优势,特别是在外资企业的招聘中,由于外语技能薄弱,基本上与这类企业无缘,选择的范围只能集中民企,国企毕竟职位太少。这无形中就局限了可选择的范围。
因此,在面试一些这样的前辈的时候,我的心里其实很理解并且同情,特别是面试结束后,他们打来电话催促我,何时能够得到录用的信息时,我总是会非常礼貌地答复:“这个职位正在招聘当中,我们还在面试,如果确定录用结果,不管能否合作我都会电话通知您,当然在此期间您如果有更好的机会也可以选择。”——云去之后,内心总是会升起一种种淡淡的悲情,人都有迟暮之年,如何才能让自已进入职业衰退期时更加有价值,更加对社会和企业有用呢?
回顾整个职业生涯,首先在年轻的时候,在职业准入阶段就要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比如说一个HR,从做HR专员时,就要清晰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从专员—经理—HRD,甚至在最后一站时要转型成为一个HRVP,或者常务副总经理----沿着这个路线,不动摇,不怀疑,不折腾,一步一步地努力攀登;再者,在选择的行业和企业方面,刚进入职场,着力选择一个体系规范的企业,以利于自已从开始就站在一个标准化系统化的平台上学习实践,在规范的体系中学习专业技能、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毕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才济济,和高手过招,自然你也会潜移默化地成为高手。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至少应该是三到五年,这几年就是打基础的时候,盖房子打地基,这就是你将来的根基,能够在此脱颖而出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即使出去后也是你的门面,至少你出身于比较不错的企业,如果企业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地位,那更有助于你今后的发展了。经历了正规军的培养,下一步就要考虑培养综合性的职业能力,此时也可以考虑挑战一些中高层的职位了,那如果在正规军中晋升无望,是可以到杂牌军中去一试身手的,说也保不定今天杂牌军就是明天的新星,而且几年下来的煅炼就是要派上用场的,在不规范中或许更能够发挥你的能力、个性,成就独特的职业气质和风格。最后一点,保持不同职位的时间稳定性,也就是说做不论在实操层面、还是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的职位上至少要历练到应该具有的水平和能力,而不是草草上去,匆匆走下,仅仅为了简历上镀一笔金,实际上一试身手,高下自见。
综合来看,保持在不同阶段的职位稳定性是必须的,换个角度,如果我们面前摆着两份简历,持久稳定的工作经历比起三天两头换地方的简历,肯定要得分很多。
因此,这篇文章更多的是告诫初入职场的新人,如果想拥有一个不断增值的职业品牌,就需要审慎地面对不同阶段的职业选择,真正地了解自已的需要,在高薪、学习平台、发展机会和工作环境之间做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