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美,贵在其窑变。正所谓“钧瓷无对 窑变无双”世上是找不出一对相同的钧瓷器的,因其窑变是天然变化,并不是人所能控制的。
图:钧瓷五羊圣火瓷雕
钧红釉瓷器,釉色青中带红,灿如红霞,极为珍贵。史有“钧窑一枚,价值万金”“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钧窑窑址分布以河南禹县为中心,遍及县内各地一百多处。禹县古属钧州,其窑口因此称为“钧窑”。钧窑始于唐,兴于宋,金、元时续烧,明代衰退。
以铜为着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是钧窑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陶瓷史的巨大贡献。早期钧瓷胎呈淡灰色,釉面则多为天青色。宋代官钧多在天青色的釉面上出现梦幻般的“窑变”,颜色斑斓诡蛾异,以色红如胭脂为佳,青如葱绿、深紫如黑都次之。
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点,是由于釉色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天然变化。因为窑变不为人工所控制,所以难以仿制。
钧窑器物多施满釉,釉质肥厚,呈“乳浊现象”,釉面下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钧窑到元代以后,虽继续烧造但质量较粗糙,釉面很厚,常有滞留气泡造成的无釉凹痕,俗称“鬃眼”、“橘皮”。
宋代钧窑器型主要有各式花盆、折沿盘、炉、尊、洗、莲瓣纹碗、执壶、杯等,釉色千变万化,有天蓝、天青、蓝灰、灰绿、葱绿、墨绿、月白、大红、茄皮紫、玫瑰紫、丁香紫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