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中国瓷器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关于钧瓷的赞美及传说数不胜数,像“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 黄金有价钧无价 ”、“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足见人们对钧瓷的肯定。钧瓷原属青瓷系列,在众多的青瓷中也曾默默无闻,正是钧瓷的创新精神让钧瓷在众多瓷器中脱颖而出,名垂千古。
图:钧瓷花口虎头瓶
著名作家邓友梅这样评价钧瓷的贡献:“到了宋代,发明了铜红釉,好像‘嗵’的一声,在青瓷的蓝天上爆出一朵五彩耀目的焰火,于是,钧瓷一跃成为五窑之首。”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创新,钧瓷依然会在庞大的青瓷族群里,寂寥地散发着青幽之光。也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大宋官窑的持续创新,钧瓷的发展也许难以达到今天的高度。
说来也许简单,大宋官窑的创新是围绕“让钧瓷走出去”而展开的。多年来,钧瓷的影响力一直局限在省内有限的范围内,当我们向外地朋友兴高采烈地宣扬钧瓷时,可以明显看到他们脸上的茫然。
如何让一个地方瓷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大宋官窑的方法是:在追求钧瓷本真的同时,注重运作,持续拓展。
《祥瑞瓶》是大宋官窑运作的第一个标志性名品,始于2003年的亚洲博鳌论坛。大宋官窑请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等一批文化名家出谋划策,确定用做国礼的造型主题,并以求珍去凡、“一件世代相传”的决心和勇气,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瑰丽多变的窑变神韵相融合,升华为极致奢华的国礼重器。
亚洲博鳌论坛作为钧瓷国礼的开端,使钧瓷重新彰显了尊贵和荣耀。各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钧瓷重新声名鹊起。
《祥瑞瓶》的成功运作,不仅将钧瓷的发展引入高端,而且形成了大宋官窑新的运作模式,即“孜孜追求钧瓷本真,融入文化深厚底蕴,借助舞台演好钧戏,巧借媒体反复造势”。
大宋官窑通过运作,使钧瓷第一次走进了国际盛会,走出了国门,还通过不间断的拓展,使钧瓷在更大范围内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2005年,大宋官窑首次将中国传统节日与钧瓷文化相融合,第一次批量创作生肖礼品《中秋团圆瓶》;2006年,第一个在北京中南海举办钧瓷艺术展,并建立钧瓷固定展馆;2008年,第一个在北京皇城根下设立钧瓷“九三会所”,成为与京城高端的交流平台;2010年,第一个在香港铜锣湾建起旗舰店,拉开了向海外市场推广的帷幕……
钧瓷终于走了出去,且渐行渐远。大宋官窑的创新理念,敢为人先的魄力和勇气,似春风化雨,在钧瓷界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