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哥窑却不见宋代文献记载,直至元末,才有一个叫孔齐的人写过《静斋至正直记》,上有“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一语。他的意思是告诫世人,当时有一种哥哥窑作品特别像古官窑器,“不可不细辨也”。由此可见宋以后的古董随时随地都可能有人作赝。
吴方言中“官、哥”二字发音几近不分,所以有人也认为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官哥”乃同类作品。实际上许多宋官窑、哥窑的作品在各类图录中也叫得随意。较真的说法是官窑基本不开片或开大片,哥窑开大片或开小片;官窑以灰青色调为主,哥窑以奶黄色为主。
哥窑由于烧造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导致出现釉面开片,俗称“碎瓷”,这一缺陷后被文人充分发掘,推至审美最高层次,遂哥窑以其缺陷美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获得社会认可,成为自明清以来皇家及民间推崇的对象。尤其宋哥窑,被藏家视为拱璧,拥有一件即可傲视同侪。
六瓣葵瓣盘为清宫旧藏,乾隆爷当年仔细把玩过,谁知命运多舛,事隔二百多年后,碎骨于科学仪器之下,让人扼腕叹息。乾隆辛丑年(1781)新年,乾隆帝已过古稀之年,还饶有兴致地写过一首有关哥窑的诗: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恰似标坯相,而能完谧神。宣成后精巧,柴李昔清淳。此是酌中者,休论器尚新。乾隆爷此诗颇为诡异。百圾“破”历代皆称百圾“碎”,只有乾隆爷称“破”,未想一语成谶;另,“铁足独称珍”,此盘碎成六块,估计只剩一足了;再另,乾隆爷已下结论,一言九鼎,此是……休论……,老爷子说你们就别研究了,这东西就是宋朝之物;历史有许多迷信与巧合,此乃绝妙一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