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造型既简单又缺少变化。为了使用方便,人们在陶器上增加了口沿流,各式銴耳和各种器足。
图:釉下五彩手绘如意图陶瓷花瓶
到仰韶文化后期,陶制日用生活器皿基本齐备后,人们又开始对器物的某一部分予以变化,形成一器多式。这种变化使器物有了一定的美感,正是由于这种审美意识与追求,促进了陶器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器物造型的变化,就成为陶器鉴别断代的一个重要依据。陶器的装饰艺术,最初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是伴随劳动而产生的,具体说是在制陶的实践过程中萌发的。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陶器表面,纹饰是交错排列着的粗乱绳纹。这些绳纹是某些带有绳索的制陶工具在修整器表时留下的痕迹。正是这些痕迹启发了人们的意识,使他们逐渐悟到可以通过装饰来达到美化陶器的目的。
最早的陶器纹饰都是几何纹,如篮纹、席纹、菱形纹、网格纹等。除几何编织纹外,一些描绘自然景象的纹饰也在器物上大量出现,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纹饰多为漩涡纹、水波纹、圆圈纹等,这是人类将观察到的自然景象在艺术创作中再现。另外,动植物纹样也极为丰富,这些纹样的形成,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周围的各种动植物观察认识的结果。随后人们把自己对社会、对环境的认识及渐渐完善的审美意识应用在器物上,用装饰的方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