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球瞩目的拍卖行的高价珍品,必有出自景德镇的官窑瓷器,这些没有个人名款、甚至很多连底款都没有的器物,以现代人最为在意的方式——价格,来使这个一千年来,始终是中国制瓷中心的城市蒙羞。
同样让景德镇感到惭愧的,是瓷都的称号让位于佛山、德化,大量的卫浴、瓷砖、盘碗盏碟占据了中国大大小小的超市货架;而讲究品位的人,爱上了唐山的骨灰瓷;在传统的影响下,喝茶的痴迷于宜兴紫砂泥料的养成变化。说起景德镇,人们的心里想到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的故事。景德镇像欧洲一样老了,再也不能引领陶瓷消费潮流,继续成为全世界爱瓷者的朝圣地。祖宗的饭好吃,倒是从樊家井流出的仿古瓷器,占据了各地古董店的半壁江山。我曾在广州一个古董店,很诚恳地问老板,有没有比较好的仿古作品可以出售,他指着一地的元青花,很认真的告诉我,我没有新东西,都是老的。另外,不止有一个人问我,你所给我看的这个瓷器,和街心公园扯着“景德镇陶瓷精品大卖”里的东西比,有什么区别?南京某陶瓷艺廊曾在某艺术馆做当代陶瓷名品的展览,我有幸参观,只见到在一堆灌浆坯的器物当中,几尊佛教主题塑像有些鹤立鸡群,艳丽穷工,让我徒生“膜拜”之意。在景德镇,市中心的陶瓷大世界对面的莲社北路上,有专门给外地人开的各家陶瓷店,“大师”作品在此汇集,这些恐怕就是人们眼中的景德镇。
图:景德镇高档镂空青花陶瓷台灯
“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作为丝绸之路的最大宗产品,陶瓷的工序是复杂的。正因为国外在仿制陶瓷时,从泥料、成型、装饰、釉料、烧成等诸多环节中都存在着技术瓶颈,迟迟不能突破,景德镇才能独立鳌头数百年。景德镇很早就成为手工业大规模生产的典范,陶瓷生产上下各环节都单独成为产业,并互不侵犯,甚至互不了解。在以乡土宗亲为人际关系纽带的时代,景德镇本地及周边府县的工人们,很自然地围绕着陶瓷生产,形成了不同的行会组织。陶瓷以手相传递,行业相对自我封闭,拉坯者不利坯,利坯者不会去抢挑坯的生意,青花五彩,各有能工巧手。国外消费者的订单,随洋流和海风而来,趋水路经昌江直达景德镇。和今天的中国生产ipad和牛仔裤不同,那个时代,景德镇占据的是利润的上游,景德镇是被山寨的对象。而在我看来,最大的不同,如今我们被卷入了机器大生产时代,艺术品被复制的时代。当年则是手工时代的大生产,尽管也会采用先进的水力机械来进行碎矿、制釉,但机器尚未使人一蹶不振地忙于应付,生产还是以人为中心,所有的陶瓷制品,自然地带上了人的温度。
工业时代只会使需要的人手更少:在德化,先进的机械制坯,只要把泥料放入置料口,加工好的瓷坯就会源源不断的产出,极大地节约成本。在佛山,庞大的车间有自动的机械喷淋釉水,马桶成品如山堆积。GDP的时代,手多必败。
面对72双手在当代陶瓷产业中的失败,景德镇也往往推举出另1双手来——“大师”之手和“陶艺”之手。在当今的体制中,“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是能搅动市场的两只大手,不谙艺术之人,往往被名号所迷惑,以为由政府部委评出的大师,必出精品,也一定“值钱”。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定是严谨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却在去年录入了景德镇的书记,一时坊间热议不表。依附于这两大师之下者,则有门徒若干等,又各成其师。以下统称“大师”们。按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不少“大师”其实只能承担72双手中的一双或几双手的功能,而更多的“大师”其实默默无闻——可曾有国家评出拉坯大师和装坯大师或装窑、烧窑大师呢?
因为按照正统的观念,陶瓷的装饰部分——绘画装饰、色釉装饰、雕塑装饰等,更接近或等于学院中的“美术”相关范畴,而其他部分,练泥、补水、拉坯或利坯,则是一种低附加值的苦力劳动。这些从业者,只能被称之为“师傅”。如同我们在面对一副书画时,并不去关注纸墨的作者一样。然而陶瓷并非书画,陶瓷对器形、材质、装饰、烧成的要求是相等的,其中任何一项成为短板,意味着全面失败。况且陶瓷有着不同于书画的语言和表现力,又有着书画不具备的平民特性——自有陶瓷始,主要承担的还是器皿的功能。历史上被创造出来的陶瓷实用器皿,却往往在博物馆,享受着和那些署名的大艺术家作品同列的地位。以景德镇为例,一件宋代的湖田小粉盒上体现出的迷人魅力,带给人的艺术享受,要远高于某些当代“大师”的“作品”。宋代小粉盒的艺术力量,正是这些不知名的“手”共同创造的结果。
将陶瓷美术化的倾向和市场一起共同造就了景德镇目前之怪现状:以美术凌驾于陶瓷工艺之上,又尤以绘画当作陶瓷语言的最高表达。一部分陶瓷创作脱离实用的需要,被仅仅当作是瓷画和昂贵的陈设,而体制养成的“大师”辈出,模仿和不思进取成为主流。玄乎其神的炒作、自以为是的派头,让人摸不着门道的价格,都硬生生地阻断了普通人和工艺之美相逢的可能;另一方面,大批量的作坊学徒工陶瓷横行,贴花、灌浆,瓷器被像牛仔裤一样地大量生产出来,同样失去了昔日景德镇陶瓷最可贵的工艺特性,变得面目全非,消费者则面对一堆粗制滥造的器物失去辨别力。
不过,并不至于对景德镇彻底失望。想了解景德镇,你可以到昌江广场去。新修的路面虽然坑坑洼洼,却可以轻易地走到景德镇正在变化中的三个地点:老厂、雕塑瓷厂、陶阳新村,这三个地点实际是由两个中心松散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告诉你,这三处地方汇集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陶艺作家,你不要觉得惊讶。而景德镇的将来,并不是要去生产廉价的瓷器,而是维系于陶手的手上。所以尽管在GDP上无法和佛山德化抗衡,景德镇却不会永远堕落下去。救赎景德镇者,一是景德镇自身深厚的传统工艺和文化积淀,二是中国陶艺的渐兴,三是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
对中国人来说,陶艺还是新的,只是中国享有瓷器之国的美誉,国人对陶艺的了解,普遍还在于小朋友课余捏泥巴。景德镇其实也不是了解陶艺的,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老师们,虽然不乏陶艺家,却始终是在学校和学术的圈子中做陶艺,作为舶来品的艺术门类,油画进入中国一百多年,尚不能成大气候,何况陶艺这个小兄弟呢。如果说景德镇传统陶瓷是过手七十二,那么,纯粹的陶艺,就真的似乎是一,陶艺更多的属于个人的创作,从练泥、拉坯、修坯、装饰、配釉、罩釉、烧制,一个人负责到底。至于艾未未在景德镇定做1亿颗陶瓷葵花籽,烧成后运到伦敦铺开就展览,展览就大卖的“当代艺术”,连景德镇陶手都觉得震惊——那是艾未未啊。
更多的人是亲自到景德镇来做陶艺,除了景德镇陶院的师生,八大美院的陶艺学生都有在景德镇做工作室,央美的坐着Z67离开文化的首都北京,在陶艺的首都景德镇成立Z67工作室;国美的工笔高手,静悄悄地在新厂的民宅里画宋代的花鸟和人物,不过这次,他们不要绢或纸了;鲁美的姑娘们,做出青花的项坠、青釉镂空的首饰,满足自己的美,才能把美传递给其他人。牛人李飞的壶经常出现在好几家店里,这个对青釉和壶型深有研究的年轻陶艺家是内蒙人也是景德镇人……
景德镇的再度国际化,已经不是外国传教士来偷师,而是来创作、展览和交流。香港的乐天陶社,在倒闭的国营雕塑瓷厂租下旧厂房,接待来自全世界的陶艺家来访问或者驻场创作,在乐天,一个叫Dryden的美国陶作家,壶越做越小了——他开始喝中国的功夫茶,他的壶是我用过的最好用的壶,用才能明确需要,符合需要的美是体贴人心的真美。兔年,Dryden和所有的陶手一起,参加乐天陶社的年度生肖陶艺展——“一人一兔”展,他自己拉坯的盘子上,画的兔子在追逐逃跑的胡萝卜。从Dryden的作品中,我看出,“景德镇国际化”这个词的真意,就是在景德镇的世界陶艺家做出新的景德镇陶瓷。
每周六,年轻的陶艺家们到雕塑瓷厂乐天陶社门口摆地摊,把自己学习中的作品交换成生活费,慢慢的人气汇拢,乐天接手改名为“乐天周六创意市集”,在乐天的扶持和推动下,这里成为了中国陶艺的创作和交易中心。而除了周六,围绕乐天开的小店也别有风情,“山石”的王平来自绍兴,他阶段性的制作重点是酒具,如今老酒要新瓶来装;蝉工坊是小蕾和志权,小蕾是从河北燕山大学来的“景漂”,大学教师家庭成长的她,做出的日用器皿有着宁静而鲜艳的气息;乐天的老板当然是陶艺家,年轻的陶手提到郑祎,再玩世不恭的都会流露出敬意……
我是不是可以把景德镇比作昔日的圆明园和宋庄?相似处或者仅限于艺术,不同处却更多,因西画的语言全来自西方,叙述方式亦不少是翻版,再者油画本身是纯粹的美术;陶艺同为舶来品,其语言却几乎都能在景德镇的传统中找到,现在的景德镇陶艺,正是在传统的72手基础上进行的1手创作,优势不言自明。日本陶艺自民艺运动后得到迅猛发展,才会在世界享有盛誉,景德镇陶艺唯一的不明朗处,恐怕就是没有它的栗宪庭和柳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