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传至今的宋代瓷器中,哥窑的瓷器大概要算是引起人们最多遐想的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收藏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已知有记载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于个别哥窑瓷器破损的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圆洗底部的破损残片。哥窑瓷器之名贵,由此可见一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代未见有关哥窑的文献记载,元人中有“哥哥洞窑”的记载,明代《宣德鼎彝普》中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才正式名列于宋代名窑。《格古要论》对哥窑产品作了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从传世品中看哥窑之特征:一是,其器物有碗、盘、洗、碟、瓶、炉、鼎等;二是,此胎有坚致的瓷胎和粗松的砂胎两种;三是,胎色有浅灰、深灰、土黄、黑灰等,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油灰等色调;四是,釉面龟裂有网状开片,俗称“金丝铁线”;五是,釉层厚,有的与胎的厚度相等。釉中有致密的气泡,好像“聚沫攒珠”;六是,有“紫口铁足”特征;七是,哥窑釉属无光釉,釉面有一种含蓄的“酥光”。这些都是用传统方法鉴别真伪哥窑的主要依据。
哥窑之址,至今仍未发现,因此对哥窑窑址地点现有各种观点:一是在杭州,二是在江西吉州,三是在浙江龙泉。
哥窑瓷器烧造时间也有各种观点:一、南宋说。二、宋末元初说。三、元代说。四、南宋以后历朝仿官窑器说。
窑址:今夕何夕
迄今为止,哥窑窑址具体在什么地方,还没有确切定论。哥窑名称的来历,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这也给哥窑的瓷器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在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的说法。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解释说:“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坚,体重,多裂纹,即开片也。”这就是说,南宋有章姓兄弟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的瓷器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名为哥窑。
另一说法是,哥窑是南宋皇帝在偏安江南时,仿造其皇兄建造官窑的形制,在江南建立了南宋官窑,因为是学着哥哥的样子建造的窑,所以被叫做“哥哥窑”。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中记载道:“哥哥窑,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今亦少有”。
裂纹:古朴自然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瓷器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裂纹,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文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致。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纹片的交错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较粗疏的黑色裂纹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错,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叫做“金丝铁线”。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
宋代的瓷器流传到今天,由于胎体和釉面多次经历热胀冷缩,往往都会在瓷器表面出现裂纹。而哥窑瓷器上的裂纹,却在刚烧制好时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的人们采取了特殊的工艺,使烧制好的哥窑瓷器在冷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独特的裂纹。有裂纹的瓷器看上去别具一格,十分美观,于是开始刻意地烧制有裂纹的瓷器,美丽的裂纹也就逐渐成为了哥窑的象征。瓷器上的裂纹与底色形成色泽上的对比,深浅相近、条块分明,非常自然贴切。
瓷器:晶莹典雅
哥窑的瓷器主要为陈设瓷器,大多仿古铜器形制,如贯耳瓶、菊瓣盘、兽耳炉、弦纹瓶、立耳三足炉、鼎式炉、三足洗、葵口洗、葵口碗等等。哥窑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和深褐色等多种色泽,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黄青等颜色,其中尤以油灰为主。属于青瓷系的哥窑瓷器,以釉色取胜,他们往往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哥窑大多施釉较厚,往往施三四层釉,釉层比胎壁还厚。哥窑的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骨较薄,胎质坚细。一般采用垫烧工艺,器物制作精细,造型挺拔典雅,轮廓柔和流畅。
仿制的哥瓷从明代起开始大量出现,然而其烧制工艺都远远不及宋代哥窑的水平。仿制的哥瓷往往裂纹生硬、触感较为粗糙,难与真品媲美。时间的流逝让哥窑烧制的工艺成为难以破解的谜,只留下了那一件件瓷器穿越漫长的时空,引起人们无限的追问和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