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板面形式出现的瓷品是陶瓷生产工艺不断完美的结果,瓷板的出现使瓷板画有了物质条件,从相关资料来看,具有平整而光洁的瓷板形状,又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瓷板画是从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瓷板画既是瓷、又是画,它是陶瓷艺术摆脱纯工艺装饰、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
景德镇瓷板画始于明清时期。民间曾把它镶嵌在屏风、柜门、床架等处用于装饰。清朝中期的一些民间艺人,运用中国画中浅绛彩的绘画方法进行临摹和创作,开创了瓷板画的先河。
图:傅尧笙十二金钗图
清末民初,瓷板画几乎成了达官贵人家中的必备之物,艺人们纷纷设立画室,陶瓷工艺中的青花、五彩、釉里红等等在瓷板画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众多作品中,“珠山八友”的作品最受欢迎。由于烧瓷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当时已能烧制出较大面积的瓷板,效果如同纸绢画一样,陶瓷艺人的创作可谓如鱼得水。
几百年来,瓷板画在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边缘获得了发展空间,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将陶瓷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他们具备更纯的文化品格。瓷板画艺术的发展,是整个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一个部分,它既具有不同的时代性,又具有个性艺术的独特性。
晚清民国年间,江西景德镇一带聚集了不少创作瓷板画的艺人。192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一位客商预订瓷板画,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人画一幅瓷板画,画完之后,很多人看了都非常惊讶和喜欢,请他们八人继续画。这样,他们后来就成立一个瓷艺社,取“花好、月圆、人寿”之意,雅称“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称为“珠山八友”。“珠山八友”创作的鼎盛时期为晚清、民国至文革前的数十年间,留下的作品不多,历来是陶瓷收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品。
纵观全局来看,瓶类的价格和销售额一直是瓷器中排在第一位的,这也正是业内所谓的“一瓶,二罐,三盘,四碗”,此一顺序也同样适用于瓷器古玩在拍卖市场的行情顺序。但是现在来说,买东西的人更多的是看重作品本身的艺术性,题材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瓷板画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上涨迅速,近来佳士得的秋拍中就有一部分是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的瓷板画。尽管它们并不属于特别的精品,但也拍出了不菲的价格。这些作品代表了那个时期瓷艺文化的风格。他们的作品过去的几万元卖到这两年的几十万,现在一幅“珠山八友”的作品卖到上百万已不是新鲜事。
景德镇的一位“珠山八友”藏家告诉记者,他十年前花5000元购买的4幅汪野亭(“珠山八友”之一)的山水瓷板画两年前出手时卖了15万元,“现在其市场价已经超过25万了,5000元的瓷板画十年涨了50倍,涨幅相当惊人”。
2009年11月,“辉煌60年——景德镇陶瓷成就成果展”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隆重登场。在美不胜收的各类陶瓷制品中,记者发现,瓷板画在所有展品中占有不小的份额,且不乏大尺寸的作品,有数幅画作更是达到了长3.3米、宽1米的超大程度。
景德镇的当代瓷板画之所以能够占据其艺术瓷中相当的比例,是因为瓷板画本身也是现代艺术大家的一种装饰形式。他们各有所好,画瓶的,画板的,有些是客户的需求,有些是作者自己认为在瓷板上更能表达和发挥。
一个艺术家如果想画出气势来,肯定是愿意通过板来进行,毕竟瓶类是转型的,很难把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气势表现好。从销售量来说,瓷板也是在逐渐上升的,但还是不能和瓶类比。从收藏的便利来看,瓷板要事先考虑好悬挂的位置,还要在墙上打洞,瓶类就不同了,买回家随手一放就完成了摆放。
江西省的工艺美术大师舒立洪在接受《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工艺的改革和技术的进步,目前在景德镇最大的瓷板已经可以做到4米多长,这是最初有瓷板画这种艺术形式时想都不敢想的,这给艺术家和陶艺家进行更大的艺术发挥创造了条件,瓷板画如今的兴盛与此密切相关。
步入21世纪的今天,瓷板画可谓百花齐放,大型瓷板画的佳作不断涌现,山水画的气势磅礴,人物画的形神兼备,花鸟画的多姿多彩,使瓷板的创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它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