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饰与造型关系密切,造型决定外形,纹饰起着装饰美化作用。瓯窑瓷器属于青瓷系列,重视造型和晶莹润泽、精光内蕴的釉色,不重视纹饰。但这并不代表纹饰不重要,相反,器表略施纹饰,更加淡雅美观,甚至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历代瓯窑瓷器的纹饰流动多变,风格各异,向我们传达着东瓯先民多元的兴趣爱好、审美观念和宗教情怀。
三国西晋纹饰简单,弦纹是主要纹饰,水波纹、斜方格纹、联珠纹、双系上的蕉叶纹是常见纹饰,乳丁、兽面纹偶尔见有。为表现动物造型,头部、眼睛、羽翼、四肢、肌肉、毛发等部位采用了压印、刻划、粘贴、堆塑等多种装饰手法,纹饰线条或流畅细腻,或稚拙粗放。东晋南朝,器物口沿、肩部等部位继续大量使用弦纹。素净淡雅的青瓷釉面上,凹弦纹处形成绿色的积釉圈带,与浅绿的底色相互辉映,美不胜收,极大程度地迎合了当时尚青和玄谈的审美时尚与社会风气。水波纹仍有使用。龙纹出现在鸡首壶的曲柄上。作为佛教象征物的莲瓣纹、莲蓬纹出现在瓯窑瓷器装饰中,主要是3-5条细线组成的重线莲瓣纹,有仰莲瓣,也有覆莲瓣,有的装饰在碗、碟、盘、盏托的内壁,与内底的莲子组成莲蓬纹。南朝,因佛教昌盛,莲蓬纹、莲瓣纹成为主要的纹饰。这反映出佛教对东瓯先民审美观念的深刻影响。
图:龙泉青瓷米黄釉开片莲花碗
唐五代纹饰种类稍增,主要有莲花、荷叶、莲瓣、卷草、灵芝、草花、朵花、葵花、牡丹、缠枝花卉、朵云、垂云、双鱼、、四鱼、方钱、直条、弦纹等。莲花纹多与荷叶组合装饰于罐、粉盒、碗等;荷叶纹既组合装饰,也单独装饰于罐、碗等;莲瓣纹大多数单独装饰罐、碗、瓶、壶、杯、水盂、莲花座等。温州市郊杨府山出土的唐代鱼纹瓜棱执壶腹部以瓜棱凹线为界划饰四条鱼纹,鱼头朝上,鱼尾向下,两两对称,线条浅细流畅,写实性极强,反映出温州沿海渔业特色。温州市郊锦山气功疗养院出土的1件五代粉盒盖面刻划的2组莲花图案极富变化:中间主要的一组于盛开的1朵莲花中直伸出4朵曲茎莲花,或绽放,或凋零,或含苞待放,斜伸出一朵曲茎莲花,尽情绽放;旁边次要的一组于盛开的1朵莲花中斜伸出2朵曲茎莲花,同样尽情绽放。小小的圆形盖面上,恰如栩栩如生的写生画,反映出东瓯民间陶瓷工匠真切的生活体验与深厚的绘画功底,与晚唐五代模仿自然界花果类造型的时代艺术风格相呼应,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这是温州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民间生活怡然自得的真实写照。
北宋纹饰种类丰富,多为牡丹、莲花、菊花、菊瓣、葵花、海棠、卷草、蔓草、缠枝花卉、变体花叶、蕉叶等花卉纹,其次为双蝶、鹦鹉、双鱼、凤凰、龟、龙等动物纹,还有山字、如意、朵云、云气、篦梳、斜直条、直条、弦纹等。莲花仍然流行,且富于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苍南水头乡小峰山出土的粉盒。盖面中央纹饰为一童子在前面直立飞升,飘带飞舞,充满青春活力,右手微屈,左手持一弯勾状物;后面一人头、人手、鱼眼、龙身、长须动物紧随其后,盘旋飞翔,长须盘绕整个盖面上方,盖面下面为波涛汹涌的海水。纹饰主题应为哪吒闹海擒拿龙王三太子,反映了北宋温州先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与丰富的想象力。画面构图布局合理,线条细腻,生动流畅,不愧为东瓯民间陶瓷工匠的一幅绘画艺术杰作。
南宋至元代,瓯窑大部分窑场改烧龙泉窑系青瓷,纹饰类似,有莲瓣、牡丹、团菊、葵花、双鱼、篦梳、弦纹等;烧制传统瓯窑青瓷的窑场大为减少,纹饰种类也大为减少,有莲瓣、牡丹、菊花、葵花、水藻、双鱼、篦梳、斜直条、朵云、弦纹等。青白瓷大都芒口,纹饰简单,以莲花、缠枝花卉纹为主;黑瓷大都素面。
值得深入研究的是南宋至元初,温州部分窑场生产被日本陶瓷界称为“珠光青瓷”的碗类产品。这类碗的内壁刻划线条流畅细腻的卷枝蔓草、云气等纹饰,间以篦齿状工具锥刺出篦划纹,再戳出篦点纹,外壁刻伞骨状复线纹。已知的有苍南县大、小星垟和乐清县瑶岙窑三个生产窑址。另外,温州市区绣山公园和瓯海区娄桥镇均有标本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