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出身的元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积极接纳汉文化,尽管他们创造了八思巴文,但汉字依旧是当时的主要流行文字。中国制瓷史上还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不到百年的元代,创造出了元青花、枢府瓷、釉里红以及单色釉瓷、蓝底白花等新品种,从根本上改变了元以前景德镇瓷单一影青釉和单一刻划花装饰的局面,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元代影青瓷器的釉色与宋代的影青相比略显青白,釉面虽滋润,但不如宋时清澈透亮,它受到失透的元枢府瓷影响;器型也由轻巧挺拔变为厚重饱满,增添了不少附饰;在制瓷工艺上,瓷胎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得烧造温度升高,产品变形减少,大大提高了效益。
元仿古鼎影青炉,系元代流行的香炉款式,宋代已经烧造,具有浓厚的仿古代青铜鼎风格,元代造型更趋工整,比例尤为恰当。炉高9.5厘米,直径9.8厘米,内深8厘米。盘口直颈,冲耳,耳的正面有长条形回纹图案,鼓腹,圜底,下承三只外撇兽蹄形足。足底和炉底无釉处可见斑驳的黑砂,这是当时工艺上的一个特点。炉内为灰白色露胎,竹刀修胎精到,仔细观察方可发现腰间的接痕。釉色青白,釉面滋润光亮不透明,略有缩釉点。整个香炉器造型古朴典雅,浑厚庄重,让人爱不释手。
圈内有朋友认为这个香炉应是元代的枢府瓷釉三足炉。我当然很希望它们是枢府瓷釉,枢府瓷要比影青瓷更加珍贵。但有的书将其归为影青,或称其为早期的枢府瓷。原因是元代的枢府瓷,是从宋代的影青瓷发展而来的,有传承关系。我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时,专门到景德镇湖田窑考察,当地人把发掘标本中釉厚者归为枢府瓷,釉薄者视为影青瓷。
已故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我的老师汪庆正先生,曾来寒舍聊叙,我请他鉴定此香炉,汪老拿下眼镜,拿着香炉仔细观察,一口说是影青瓷。他说:人们习惯叫影青瓷为“青白瓷”,闻名的14世纪的卵白釉(枢府)是由青白瓷衍生出来的,虽然元代青白瓷在釉色的晶莹和胎体的薄润等方面逊色于宋代,但它成为元青花的母胎,功不可没。汪庆正认为:枢府釉瓷胎体一般比较厚重,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又称之为“枢府”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