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古陶瓷鉴定学·总论卷》
作者:毛晓沪 著
本书内容由南艺后街友情提供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石头城路99号
水木秦淮D区2楼2号房间
电话:025-68580999
彩绘也是中国古代陶器上一种普遍流行的装饰。它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成熟和普遍应用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目前最负盛名的仰韶文化——彩陶,就是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而得名。其中心产区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这些 彩绘多数是绘画在器物的外表,但也有绘在盆内的。彩陶上的彩绘图案绝大多数是先绘制在泥坯上再经烧成,只有极少数是在陶器烧成后再加绘上去而未经火烧。
在文物界习惯上把先绘后烧的陶器叫“彩陶”,把先烧后绘的陶器叫“彩绘陶”。原始彩绘陶在收藏界很少有人问津,主要是因为这类器物的彩绘基本都已剥落,品相欠佳,凡色彩完好者都有后加彩之嫌疑。
彩陶上的彩绘纹样亦多种多样,一般有简单的宽带纹、平行线纹、条纹、圆点纹、斜线纹、波折纹以及一些组合的网纹、方格 纹、三角纹,甚至有仿生和表现当时人们生活的抽象人面纹、鱼 纹、蛙纹、龟纹、鸟纹、鹿纹以及集体舞蹈纹等。这些彩绘纹饰虽然非常简单,但都相当生动逼真,充分表现了绘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是十分难得的艺术精品。
原始彩陶的彩绘技法并不复杂,比较好仿。目前我们常见的仿品有两类,一类是纯新产品,新胎新彩;一类是半新产品,老胎后加彩。前者鉴定起来比较容易,后者鉴定难度稍大一些,但只要按照古陶瓷的基本鉴定步骤一步步进行,总会找出破绽来。其方法就是一看二听三嗅四点水。这里“看”是最主要的,要看胎质,看成型工艺,看装饰技法(包括彩绘用料),看装烧痕迹,最后还要看它的旧貌。有关胎质和成型工艺,彩陶及所有原始陶器都采用捏塑和盘筑工艺成型,凡采用拉坯、拓坯和注浆工艺成型的均为现代仿品。“听”是指听声音,新烧仿品往往声音清脆,古代真品声音沉闷。“嗅”是指嗅味道,新烧仿品多有煤烟味和红砖味,真品有泥土的清香味。所谓“点水”就是蘸取少量清水点在器物表面或是彩绘处,一看它的吸水程度,二看其是否掉色。真品吸水快(表面压光器除外),不掉色;现代仿品和后加彩器吸水慢,或有掉色现象。
鉴定装饰工艺,首先要从颜料入手。彩陶的彩绘颜色有红、紫褐 、黑褐和白四种。一般黑褐彩较多,如仰韶文化中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多用黑褐彩描绘。多数彩绘就是直接描绘在陶器上,但也有的是在彩绘之前,先在陶器上涂抹一层陶衣,陶衣有白色、红 色和黑色三种。如在白色陶衣上,再加上红、黑两色彩绘,使色彩更为亮丽醒目。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彩陶所涉及的三种着色氧化物不仅在当时为丰富人类多彩的生活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后世陶瓷釉和彩的使用中一直长盛不衰,特别是三氧化二铁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始终成为青、黄、黑、红等色的主要着色氧化物,从而形成铁系釉和铁系彩两大系列。
商周以后,彩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秦汉之际彩绘陶粉墨登场。彩陶是实用器,对彩的牢固度要求较高,彩绘陶属于冥器,对彩的牢固度要求不高,主要入土时色彩不掉即可,往往采用先烧后绘工艺,但其色彩更加丰富。大多数秦汉时期的彩绘陶今天出土时,色彩已大部脱落,保留完好者属极少数。由于彩绘陶俑一度非常受国内外收藏家的追捧,所以也是当代造假的热点品种之一。彩绘陶的仿制难度较低,所用原料都是当地的普通黏土,关键是把握造型和旧貌。陶器的作旧也要比瓷器容易得多。
文物界的一些人曾认为,由于今人没有古人的社会、文化、审美和创造思想,所以仿品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因此鉴定起来十分自负,往往不求深入。殊不知,河南农民为生活所迫,居然能把仿品做得神形兼备。2003年北京陶俑事件使专家们从自负中警醒,甚至有如惊弓之鸟,看见陶俑唯恐避之不及,生怕再上当受骗。其实仿品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深入了解彩绘陶俑的仿制技术,再加上高科技手段,鉴定其真伪即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