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彩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它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八世纪的中唐时期,湖南长沙铜官窑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创了高温釉下彩绘的新技术。
釉下彩瓷器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主要分类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图:大师作品·釉下五彩手绘合家欢乐陶瓷艺术花瓶
青花:瓷器高温釉下彩之一,指白地青花瓷器,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釉下三彩:又称“釉里三彩”,清康熙朝创烧的集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色彩于同一器上的釉下彩新品种。是在瓷坯上以蓝、红、豆青三色描绘图案,然后吹上白釉,入窑高温烧造而成。青花以钴为着色剂,釉里红以铜为着色剂,豆青则以铁为着色剂,由于三种彩料对发色的温度及气氛要求不同,其成功烧制实属不易,清康熙朝烧造量不大,传世品更是极为少见。
釉下五彩:釉下五彩简称釉下彩,也叫窑彩。产生在青花和釉里红之后。清康熙年间创造的一种釉下三彩(红、蓝、青三色),也称釉里三彩,其中的红和蓝分别利用以铜红色料和钴料着色,青即豆青,以氧化铁着色。通常用来填绘山石,与红蓝互衬,使釉下色彩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