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是瓷器釉下五彩品种之一。首创于元代。因以铜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纹饰,(含铜0.3%~0.5%)施于坯体,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红色花纹,故又称“铜红釉”,是我国颜色釉中的名贵品种。由于铜在高温下易挥发,对窑室烧成气氛非常敏感,烧成技术不易掌握,故而初创阶段红釉呈色不够纯正,发色暗红。明初烧成永乐“鲜红”与宣德“宝石红”名贵品种,质料细腻、红而深沉、釉汁莹厚,器口一周洁白宛如玉带,为后人所重,有“以鲜红为宝”的评价。嘉、万时期,鲜红器多以矾红代之,这是由于铜红釉难以烧成所致。
图:青花釉里红瓷器
元代釉里红瓷器:由元代江西景德镇创烧。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黑色,少量红色器物以青花盖碗、罐、玉壶春瓶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草叶纹等。明洪武朝釉里红较为盛行,呈色浅红而带灰色。装饰以线描为主,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莲等。
明代釉里红瓷器:明永乐时期的釉里红器物也不是很成功,传世不多,直到宣德时期方成功烧制出釉里红瓷器。这时期还有以白釉剔花填红料做纹饰,烧成后图案凸显白色釉面的方法,呈色鲜红。
清代釉里红瓷器:清雍正时的釉里红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得极为成功。当时器型有盘、碗、瓶等,纹饰以三鱼、三果、五蝠为多见。不管是元、明还是清初,釉里红瓷器都是采用三种不同的装饰方法:一是釉里红绘线,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多种不同的图案花纹;二是釉里红留白,装饰方法多出现在元代中、晚期;三是釉里红涂绘,以铜红料成片、成块地涂绘成图案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