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龙是传说中的神物,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传说龙能登天入渊,行云布雨,所以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象,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装饰艺术中。龙纹以龙的形象为主体,包含由龙纹与其他纹样组合的纹饰。自唐朝始,龙纹与皇权就有了密切的联系。这种传承下来的龙纹陶瓷文化一直备受人们喜爱。
但宋代以前瓷器上的龙纹尚无规范,多作兽状,躯体粗壮,兽形腿,三趾鹰爪,龙首有角无须。宋代龙纹已较固定。元、明、清三代,朝廷对瓷上龙纹形态、制作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时的龙纹均作蛇形,身至尾渐细,四肢有羽毛,趾分三、四、五脚趾不等。景德镇窑元代龙纹头细而圆,龙首多无毛,上下颚较长,有张口和闭口之分。唇上支翅,长一小块如意状鼻头或尖状鼻头。张口伸舌,颈细而有力,肌肉隆起,有骨有肉;爪微内弯,多三爪、四爪,尾长而尖,一般伴长条状火焰,灵芝状朵云。明代龙纹头变大,上下颚较长,高高上翘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龙爪似鹰爪,显得很威风。这个时期民窑青花龙纹多三爪、四爪,用笔简练;官窑青花多为五爪,龙纹工整严谨。清代龙纹头部变化较大,长嘴收缩,方头大额,张口时下颚随之向上卷,上下颚呈锯齿形,两边成丰须状,缺乏力戚。龙纹形式丰富,多见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披发龙、海水龙、戏珠龙、云龙、蟠龙等形态。一般在瓶、盘、缸、碗、壶等器物造型装饰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