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为细且长的线条状,水平展开并环绕器物周匝。弦纹的出现于原始制陶中轮制方法的产生有关,旋刻出来的弦纹又称旋纹。旋纹在马家窑类型中即已出现,很快便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纹饰。也是半山时期的主要纹饰之一。旋纹一般是以四个旋心为中心,个别的有六个或更多,旋纹均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半山时期,旋纹成为主要花纹,发展得更为成熟。旋心由多道黑色锯齿带与红带相间线条或宽带连接,组成二方连续的图案,更增加了视觉的旋动效果。若俯视这些旋纹,能使人产生一种眩晕感,器物的口部又鯈一个大的旋涡。这种以流畅的线条绘出的动感强烈的旋纹,像千姿百态的黄河浪涛,凝聚在奔流不息的旋动中。
因使用工具及处理方法的不同,形状也不尽相同,有凹凸、粗细、尖圆等不同形状,还有单线与复线之分。表现手法有彩绘、堆贴等。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均有弦纹为纹饰,无论是作为主题纹饰还是辅助纹饰均极为常见,在时间上贯穿整个陶瓷史。
马家窑早期的弦纹,旋心很小,多四方连续,无附加纹饰,结构简单,旋心内饰圆。多半是用来储藏食物,如储藏酒水的酒壶、食物与种子等等。
半山早期的旋心较小,旋心之间有2—3条旋线连接。半山中期旋心扩大,旋心中饰有十字纹、三角纹、圆点纹等花纹。半山晚期的旋纹,层次变得复杂,以4个旋心为中心,旋线简单,旋心变得更大,内饰各种精细、复杂的花纹,有斜十字纹、网纹、圆点纹、叶形纹、斜方格纹、米字纹等。到晚期以四大圈为旋心的旋纹,逐渐发展为马厂类型的四大圆圈纹,连接四大圆圈之间的旋纹消失。半山与马厂主体旋纹的区别仅在于有无旋线连接叫大旋心。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出那个时期马家窑多半是以陶瓷作为日常生活的普遍性工具。
旋纹一般装饰在大型器物(酒壶、罐)的主要部位(肩到腹部),有的盆、钵内彩也装饰此纹。旋纹有简有繁,有的仅画一组二方连续的单线条旋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