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记者:李莹
培训师傅:唐山泉河陶瓷厂经营厂长刘鹏、车间主任刘彩金
上岗时间: 9月6日上午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在日光下,传统古方旧法烧制的曜变天目瓷的结晶斑点周围闪耀着蓝色而迷人的光彩,这种被陶瓷界视为宝中之宝的陶瓷,烧制工艺失传了700多年。令人欣喜的是,虽几经坎坷,但曜变天目瓷的秘密最终被我市陶瓷艺人刘文坦揭开。日前,记者在刘文坦的家中,体验了一次曜变天目瓷的简易制作流程,也体验了一次做“陶艺师”的乐趣。
上午9时,我们走进了刘文坦在开平区北泉河头村的家。经过简单的沟通之后,记者穿上工作服,跟随着两位老师——唐山泉河陶瓷厂的经营厂长刘鹏(刘文坦之子)以及车间主任刘彩金开始了当天的体验之旅。
首先是擦模、注浆。在刘彩金的指导下,记者用抹布顺一个方向将石膏模具内侧擦了一遍。刘彩金告诉记者,这样才不至于造成模具上的细孔堵塞,以便制出成功的泥坯。模具擦好后,将分开的两部分合上,用胶皮条绑紧,再用泥将底上的缝隙封住,随后抱着一个类似于大壶的敞口容器,将里面的泥浆分3次倒满模具,每次间隔5秒左右,这样是为了防止模具被撑开。
由于陶坯的形成要1个多小时的时间,于是记者便将它们放在一边,跟着刘鹏学起了施釉。施釉之前要先掸坯、擦坯。由于泥坯成型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晾干,时间久了就会落上灰尘,所以在施釉之前要先将尘土掸去,然后用湿布顺一个方向将陶坯的外面擦一遍,确保上面没有杂物,釉才能粘得匀、粘得牢。之后刘鹏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一个象耳瓶的底沿儿,缓缓地将瓶子按入装满釉液的桶内,停顿了约20多秒,又捏着瓶子的底沿儿将瓶子提出了桶,随后顺势一翻,一个施釉均匀的象耳瓶便呈现在记者面前。在师傅的指导下,记者也尝试着为一个小瓶子施釉,不过由于心急,提出釉桶的时间早了些,瓶子一侧的部分釉液顺着瓶口留了下来。刘鹏告诉记者,这一按、一等、一提、一翻,功夫全集中在了3根手指上。他说,自己最初练这道工序的时候用了整整4个月,全厂现在也只有他掌握这一技术。他曾经创造了一天施釉900件的记录,“不过,晚上躺在床上,3根手指就不由自主地哆嗦了起来。”
查窑是烧制前的一道必要程序,由于在上一窑的烧制过程中可能会有陶瓷崩落的情况,如果堵塞了气孔,就会对烧制造成影响。检查完毕,记者亲手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搬进了窑炉,刘鹏和另外几个师傅一起点上了炉火,关上炉门。由于烧制的时间一般从20小时到30多个小时不等,而一般说来,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件作品,整个流程需要1个月的时间。记者没能亲眼看着自己烧制的作品出炉,但是能够亲身体验浓缩了的制作流程,也十分开心。
刘鹏说:“其实烧制曜变天目,前面的工序做得再好,烧制这一道工序做不好就会前功尽弃。”这种在烧制过程中花纹瞬间形成又容易瞬间消失的陶瓷,对于窑内的温度、压力、空气流速都有着苛刻的要求,所以每次刘师傅他们处理起来都十分小心。即便是这样,曜变天目产品的产量也并不多。“差不多1万件作品里面能出1件吧。”刘鹏对记者说。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12时,记者的体验之旅到这里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个神奇的小院儿,这次愉快而新奇的全手工陶瓷制作流程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期待着已开发出30多个品种的曜变天目能够再添新品种,也祝愿这个为开发曜变天目付出巨大心血和努力的勤劳、善良的一家人能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