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可能大家都不信,天津城市地下就是一座“陶瓷博物馆”。记者9月16日采访中了解到,由天津市河北区收藏家协会推出的天津首个古瓷器博物馆——天物古陶瓷博物馆将于今天正式对外开馆,未来将长期免费向市民开放。而馆里展出的瓷器片,都是从本市这些年的各个施工工地挖出来的。
据介绍,博物馆内两万余片青花残瓷及多个窑口的残瓷片,竟大多来自天津城市的地下,说不定就曾被你踩在脚底下。
看馆藏
两万余片两吨重
跨越千年属古董
那些被深埋地下几百上千年的瓷片,如今被安置在古文化街古玩城内的楼上。进入馆中,映入眼帘的是满屋数不尽的古瓷瓷片。它们被镶嵌在一个巨形玻璃柱上,碎片上的图案有人物、动物、花卉、山水,看得人眼花缭乱。上面布满红釉、黄秞、洒蓝、墨黑、青花等,更令人觉得流光溢彩。
此馆藏有历代古瓷两万余片,重量达两吨。这些瓷器全都是破的、碎的,也许只是字的一笔、画的一角、花的一瓣,但目光所及一片碗底或有“大清康熙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甚至“大明宣德年制”……“这些瓷片,距今最远的有1000余年历史了,来自不同的窑口,都是古董啊!”陶瓷馆馆长边正明说。
聊出处
津城脚下“密布”
工地掘土出宝贝
“这些瓷片埋在天津不同年代的土层中,储量丰富。”原来边馆长就是一位研究陶瓷“地下之谜”的人,从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淘宝”,凡知道的市内大大小小的工地,他都必赶去捡拾瓷片。在推土车与挖泥机旁,用自己的双手挖、掘、掏、搜、拾、抠。边正明最多时一共拥有13万片瓷。
“古瓷片是作为垃圾深埋地下。天津是历史文化名城,在过去的各个朝代大量的遗留物埋藏与地下。古代天津居民都在院里挖坑,把生活垃圾堆在坑里,这其中就有不少破损瓷器。等到这个垃圾坑满了以后,就把它填好,在它旁边再挖一个大坑接着埋。”天津市文物博物馆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何志华副会长介绍说。
也就是说,在天津的大街小巷地下有一个巨大的垃圾层,里边藏有许多珍贵的陶瓷碎片,尽管不是完整的古董,但个个都是货真价实的古物。挖下1至几米,有不同年代的珍贵瓷片。很多老的居民区地里都有很多瓷片。有很多瓷片都是当年老城里改造的时候淘出来的。北马路中研院在施工中发现有大型的瓷片坑,里面层层叠叠全是瓷片,其中发现了不少唐代及五代时期的,甚至还有辽三彩。
说分布
“唐宋瓷”埋最深
一片能值千金
边馆长说,古人一层层填埋土地,不断有淤泥堆积,诸如古代的人们在盖房子打地基往往提高自己所居住地区的地势,不断地垫土等,久而久之,古代的瓷片就被深埋地下。因此,年代越久远的生活等活动遗迹埋藏越深,一般清代瓷片埋藏最浅,明代地下生活层要比清代的埋得深,而唐宋时期的东西都被砖瓦碎片等物“覆盖”,埋藏于深深的地下。
古玩界的一句行话:“宋瓷一片值千金。”近年古玩市场碎瓷片收藏日益兴起及火热。虽然瓷片是破碎的,是其精美工艺却在碎瓷片身上保留了下来,也不难看出当年工匠制瓷的高超技艺,其中不乏精品。比如在该馆众多藏品中,一枚宣德年间的青花釉里红瓷片,采用苏麻离青原料,颜色深沉纯正,这种进口的苏麻离青青花料在明代成化早期已绝迹,且着色工艺难度极高,十分珍贵。
何志华副会长认为,收藏瓷片极具历史文化及研究价值,历史上的各种完整瓷器不可能都保存下来,而瓷片则不同了,有的甚至可以填补瓷器研究的空白。
叙历史
片片碎瓷故事多
大院文化有“记录”
每块瓷片都沉淀着天津悠长的历史。将古瓷片的文化串联起来解读,天津的历史跃然于眼前。
该馆藏品以民窑烧制的瓷片为主,也有官窑,足以传递当年民间的生活信息,大多是当时老百姓使用的碗盘及摆设器物等,其色彩艳丽、纹饰精美,表明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漕运业发达的景况下,人们生活十分富裕。如老城里一带出土的瓷片,多为河北磁州窑等三个窑口的瓷器,出产于明代早期,距今有600年历史,说明在天津建卫之初,这里已成为居民点。
瓷片还记录了胡同、大宅门等的建筑物的历史。边正明馆长拿着一块直径约20公分的青花瓷片,为康熙朝民窑精品,所绘制的人物故事取自元代王实甫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这块瓷片的出土地是老城里杨家大院。施工中挖到4米多深时出土的。杨家大院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清代嘉庆年间,它的第一任主人叫杨春农(俊元),杨家曾经是天津历史上有名的八大家族之一。据天津市历史文化保护促进会副秘书长金彭育先生介绍,杨家大院无论从年代上还是从房间数上都超过了石家大院。这块瓷片是康熙时期所产,但到底是杨家居住时使用的,还是在以前有更大的门户在此居住过,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