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上一篇瓷器入门的介绍,此篇瓷库小编将着重讲解明清时期的瓷器入门知识。
图:帝黄珐琅彩卷草纹宝莲花龙凤酒具
明代早期彩绘瓷
胎、釉、彩的特征:胎细而白,釉白中泛青。进口钴料绘画,呈色清翠浓艳。
永乐瓷器造型秀丽俊俏,纹饰以折枝瑞果纹较多,布局疏朗秀丽,多留空白
宣德瓷器造型相对较大,纹饰以人物纹较为典型,布局较繁密
宣德年款 字体刚劲有力,自然大方,个别草率不拘。书写位置极多。
明代中期彩绘瓷
青花瓷的特点:胎体细腻洁白、轻薄,釉层肥润,成化胎釉最好。钴料为国产平等青(陂塘青),色调淡雅清新。造型轻巧俊秀。纹饰布局疏朗。
成化斗彩瓷
彩:起源于宣德,成熟于成化。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结合的彩绘瓷。方法为釉下青花勾勒轮廓,釉上五彩填涂,相互争奇斗艳,故曰“斗彩”。
斗彩创烧于成化时期,流行于江西景德镇等地,“斗”是斗拢、凑合的意思,用釉下青花勾勒轮廓,釉上五彩填涂,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争奇斗艳,故称“斗彩”。
明代晚期彩绘瓷
靖青花瓷的特点:青料为回青,呈色鲜美浓艳,微闪紫红色。大型器较多,造型粗犷。纹饰布局富丽繁密,缺乏层次感;道教色彩的纹饰最为流行。
嘉靖年款:字体瘦长,笔划较粗,刚劲中藏有秀逸。
隆庆年款:多为为“大明隆庆年造”,而非“大明隆庆年制”。笔划顿挫有力。
天启、崇祯时期的青花瓷:共有24年,官窑几近停产,故年号款瓷器极少。青花呈色比较复杂。纹饰中道教色彩减少,写实性的纹饰增多。与顺治时期同称为青花瓷史上的“过渡期”。
清代彩绘瓷
清代彩绘瓷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顺治
中期:康熙、雍正、乾隆
晚期:(1)嘉庆、道光、咸丰 (2)同治、光绪、宣统
顺治青花瓷:胎体厚重,造型古朴,器物口沿多为酱釉口。青料以国产浙料为主,呈色开始出现远近浓淡之分。典型器形有筒瓶、净水碗、花觚、将军罐等。代表性纹饰有芭蕉麒麟、人物山水、花鸟等。
清代中期彩绘瓷
康、雍、乾三朝是制瓷业的最后一个兴盛时期,除青花瓷之外,新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新的彩绘瓷品种。从乾隆后期开始,制瓷业开始衰落。
康熙青花瓷
典型的康熙青花呈色艳丽,俗称“翠毛蓝”, 青料为云南产的珠明料。
额头上写“王”字的正面龙是康熙中期典型的龙纹。
康熙年款:前期笔划较粗 后期笔划较细
康熙珐琅彩瓷器:
珐琅是一种由铝硅酸盐等矿物再加上氧化铅、氧化钡等助熔剂烧制而成的类似于釉的物质。瓷胎珐琅创烧于康熙中期。
珐琅彩的熔剂由氧化铅——氧化钡——氧化硅组成,这样的组成既增加了釉的玻璃感,又增加了釉的折射率,改变了釉的光泽,使人视觉上有凸起的感觉,但用手触摸釉面却是光滑的,形成了于五彩不同的呈色效果。珐琅彩的基本色泽有黄、蓝、绿、紫、白、黑等,金红(又称胭脂红或洋红)和玻璃白由西方引进。
珐琅彩器一般先在景德镇进行素烧,入宫后再由绘画高手进行彩绘,之后再低温焙烧而成。康熙时期的器表不施釉,直接在涩胎上施彩,彩料较厚,釉面往往有细小的冰裂纹。器表所绘的纹饰多缠枝花卉,纹样具有大花大叶的风格,在花蕊内常书“万”、“寿”、“长”、“春”字样。
康熙粉彩瓷器
粉彩创烧于康熙时期。其作法是在绘画之前,先用含有砷元素较多的玻璃白打地,在白地上进行彩绘,使各种色彩都含有一定的乳浊感,从而达到对各种色彩进行“粉化”的效果。
雍正彩绘瓷
雍正青花瓷:胎釉洁白细腻;器物造型优美端庄;纹饰疏朗简洁。
乾隆彩绘瓷
乾隆瓷器质量较高,但胎质坚硬不如康熙,细腻不如雍正。造型方面,浑厚不如康熙,秀美不如雍正。多新奇的器形是乾隆瓷器最大的特点。青花呈色稳定、沉着。纹饰中,富、禄、寿吉祥寓意的题材比较突出
乾隆年款
特点:1、由以前的楷书为主变为篆书为主;2、由六字二行较多变为六字三行较多,而且多无圈框;3、字体方正,直笔较多,笔划粗细得宜。
清代晚期彩绘瓷
瓷器质量、数量都大幅度下降,只在光绪时有所复兴。器形比中期减少,且无多大变化。纹饰呆板粗俗,多歌颂太平、祈求吉祥如意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