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毛瓷的故事
在中国璀璨的现代陶瓷艺术长廊中,有一种被业内人士称作“毛瓷”的独特瓷器。此种瓷器之所以能闻名于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批研制生产于文革晚期的瓷器,是毛泽东主席专用瓷。由于该种瓷器工艺水平高、存世量少,并且代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因而备受陶瓷爱好者的推崇。1996在北京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68件“毛瓷”首次亮相,就以870万人民币的总成交金额被拍卖一空。
昨日,当年毛主席专用瓷项目的总负责人,时任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副所长的杨火印先生专程来到西安,并接受了本报的专访。漫步于美丽的世园园区,这位年近古稀的陶瓷大师,向本报记者讲述了那段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三十余年的“毛瓷故事”。
历史面纱下的“7501工程”
1975年初夏,时值“文革”后期,当时只有31岁的杨火印,忽然接到了一项来自中央办公厅的秘密政治任务。“任务下达时的原话是,要求我所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研制生产一批生活用瓷,但却不能告知这位使用者究竟是谁。”讲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老人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当时虽然不能明说,但每个人都心照不宣,知道肯定是为毛主席研制瓷器。”
在接到这项政治任务后,制作主席专用瓷就成了研究所的头等大事,由于时值1975年,便将这个项目称为“7501”工程。在确定了目标和时间后,杨火印和他的团队,便一头扎进了瓷器的设计生产中。“据说在我们之前,湖南曾经生产了一批以红苹果、红辣椒为主题画面的彩瓷样品,送往北京后并未受到好评。因此,我们所生产的瓷器不能仅有实用性,还要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经过了反复研究和讨论后,最终确定了高白釉的技术路线,以明正德官窑瓷器型为蓝本,予以改进和创新,在釉上使用清新雅丽的“水点桃花”,釉下则使用毛主席最喜爱的红梅花面。“经过近半年时间的手工制作,我们终于完成了一万余件成品,其中的435件被送往北京,供毛主席使用。”
杨火印透露说,当时中央下达的指令是,挑选后剩下的瓷器必须全部销毁,不得流出。“但这些瓷器凝聚了我们全所人的心血,实在舍不得。”于是杨火印上报领导征得同意后,将其封存在仓库中。之后的几十年里,这些瓷器陆续流向社会,便成为了现在备受推崇的“毛瓷”。
大师赞叹世园会“精、美、奇”
转眼间,当年一手带领大家圆满完成“7501瓷”制作任务的杨火印,已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了。但每当说起往事,他却思路清晰,侃侃而谈。“记得我上次来西安,还是1967年因公出差。当时还没有兵马俑,我只去了华清池,但西安深厚的历史底蕴,仍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时隔44年再次来到西安,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杨火印惊奇不已:“我没有想到,虽然西安已经转变成了一个大都市,但这里文化氛围却丝毫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浓厚,带动全国文化进步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
谈起漫步世园会的感受,杨火印则用“精、美、奇”三个字来形容:“整个园区的布局精致而富有意境;树丛、花海、水面交相辉映,美不胜收;长安塔、创意馆等建筑争奇斗艳,运用了许多独特的艺术手法,令人目不暇接。”杨火印表示,世园会的宽阔而清澈的水面景观,让他不禁想起了鄱阳湖畔的家乡:“西安虽地处北方,却也有南方小桥流水的意蕴了。”
事实上,虽然年事已高,但杨火印攀登艺术高峰的热情却从未停歇过。为了延续和发展“毛瓷”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杨火印又在“7501”的胎质上加以改进,创作了“7501”艺术版陶瓷。“在研制‘7501’陶瓷时,我一直有一个遗憾,由于技术不成熟,只能制作碗、盘杯等小型瓷器,没能做成大型瓷器。”而如今的杨火印,运用当年“毛瓷”的制作手法,配合现代工艺,终于做出了大型瓷器。“这桩沉浸在我心中半辈子的心愿,也总算得到了一次了解。”
图为面对世园美景,杨火印(右一)对陪同游览的西安朋友说:“看到这片水面,让我想起了自己家乡的鄱阳湖。”